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传读后感1500字(3)篇

由于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们特别渴望和家人在一起的感觉,安安静静地做学问。我在想当她的丈夫、女儿都已经离开人世后,她在房里回想着他们三一起经历的美好时光,心中要承受多大的痛苦。
瞬间觉得和父母和亲人在一起的时间是多么宝贵,过一天少一天。发现很多东西也不那么重要了。少一些争吵,多一些理解。
人的一生就像一个圆,我们完走了一圈,发现起点便也是终点,当我们回顾一生的时候,我们是否也有让我们回味无穷的事呢?
当别人向她讨教婚姻和爱情的秘籍的时候,杨绛说:
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我以为,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即使不能做知心的朋友,也该是能做得伴侣的朋友或互相尊重的伴侣。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只有不断的了解,才能深入的理解。才能知道,这是不是你要的伴侣。
有相同价值观的,有共同兴趣爱好的,有好的脾气品行的,结合在一起才是最靠谱的。
在外是视觉上的,而精神上的契合却是一辈子的,遇见了,是运气,遇不见,也是宿命。因为付出遇到对的人才是有意义的,假如杨绛先生所托非人,她的这种付出也不会善终吧。
为了支持丈夫写作长篇小说《围城》,杨绛心甘情愿地揽下了所有的家务活,并辞退了保姆以减少开支。而钱钟书也很感恩,对妻子更是赞赏有加,以至于在朋友间留下了一个誉妻癖的称号。所以说一个懂得感恩的男人+一个毫不计较的女人=完美的家
也许我们也想要那种幸福与美好,但是当我们渴望得到幸福的时候,我们是否有一颗愿意付出的心呢?那种付出后的一种幸福,那种幸福是自己给的,而不是别人。正如克里希那穆提说的一句名言:“你爱一棵树、一只鸟、一只宠物,你去照顾它、喂养它、关爱它,即使它不给你任何回报,你仍然爱它,这种爱你能理解吗?大部分人不是以这样的方式去爱,因为我们的爱永远被焦灼、嫉妒、恐惧所限,这意味着我们的内心是依赖他人的,我们其实是希望被爱”。
杨绛他们一家三,告诉我们如何做一个好妻子,好丈夫,好儿女。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传读后感1500字 第(2)篇低调、睿智、善良、乐观、坚强。。。再多的词语也不足以描述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他们不仅待人处事真诚善良、对待文学严谨认真、他们还有一颗乐观向上的心,有一双关心年轻人的眼睛。。。他们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一同走过六十多年的风风雨雨,走过了文化大革命,他们乐观开朗的心态,他们坚强隐忍的精神,他们相敬如宾,他们互相崇拜互相扶持,他们的一切一切都让人感动。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对彼此的爱,对这个家的爱,人生若能如此还有何求?n杨绛先生是最成功的,无论哪一方面?在中国文学界她是不可多得的;和钱钟书的爱情上可谓世间少有;哺育的女儿也是一代名师人人称赞。。。曾经羡慕林徽因梁思成的爱情,看过杨绛和钱钟书的才知道什么叫真实。林徽因喜欢诗意的生活,喜欢抛头露面,喜欢享受被包围的感觉,无疑会增大梁思成的压力,她永远是只可远观的女神;而杨绛低调,真实,虽然成就辉煌,虽然众人皆知,但她的眼睛里只有丈夫只有女儿只有这个家,才被喻作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这样的她才是真实的,才是最接近现实接近大自然的。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传读后感1500字 第(3)篇认真的读完这本书,去先生杨绛那里“串门”,用了八个小时陪先生走了走她平和的百年人生旅途,贯穿她一生的,是书的一生,是爱的一生,是责任的一生,是不急不躁且孜孜不倦的一生。
先生是平和谦虚的,她比喻自己是平常的“大家”,做学问,出作品,是本能的,帮钱钟书先生整理笔记成书,也是自己的份内之事,但先生留给后世的却是名符其实的“大”家之作,先生九十六岁所著《我们仨》,是一个孤独老人平和盛载的切切怀念,世人难逃生死之劫,但在先生看来,世上的家,只是人生的客栈,亲在,家在,亲人在天堂,家,便在那里,期待,便在那里,悟透生命,便是先生用一生读书所得来的领悟!
生命所赋于世人的意义各不相同,时光如流水,看似绵延不断,但去了的,永远不可回,先生读书到终老,足以警示我们慵碌的余生!
最后,以一段先生百岁高龄所说的话告诉看到我这篇书评的朋友,这句话便是“很好,很乖,但不愿每天懒懒散散,希望每天都有点小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