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后感> 正文

冬牧场读后感(3)篇

2019-07-28 00:38:49 读后感
冬牧场
作者:李娟
2010年冬天,李娟跟随一家熟识的哈萨克牧民深入阿勒泰南部的冬季牧场、沙漠,度过了一段艰辛迥异的荒野生活。这本书,便是这段生活最真实、最感动、最深入、最珍贵的全景记录。李娟是第一位描写哈萨克民族冬牧生活的汉族作家,她以饱含深情又不失节制的文字,呈现出阿尔泰最后的“荒野主人”冬季转场时的独特生存景观。
冬牧场读后感 第(1)篇

看完这本书,我油腻地下床先去洗澡,站在花洒下,脑袋中沉浸着背雪的画面。黯然地压了压开关,也体会不到用水的艰险。环境是不会一样的,人的生活也是不会一样的,就如同李娟,她也只是参加《人民文学》非虚构写作,去体验冬牧场的生活罢了。三个月后她会离开,即便2010年是最后的冬牧场。这里的生活,有着不一样的体会,在李娟的文字里,我甚至会感到不适,全身不适。羊粪用来云云......但是投身到这样的环境中,除了去适应、就是逃离、就是等死。冬牧场远离了我们眼里的世界,但是这里的人情味更浓厚。也是难得见到一个活人的喜悦。或许他们的生活是寂寞孤独,但是对于在那片土地上生活了经历了几十年的冬牧场的牧羊人来说,离别或许是更加不舍的。祖国的边疆,政策的送达困难,他们就是需要一笔钱,就能定居,就能安然无忧后半生。这么辛苦钻冬窝子,去到冬牧场,就是赚钱,就是为了生活。衣食无忧的生活。社会进步,时代改变,他们也终将融入到现代社会的洪洪潮水中来。孩子们的想法不一样了,刻苦读书,学技能,终将走出这里。作者的文笔相当的逼真,不刻意修饰。笔下把一些生活琐事描写的新鲜形象,情感丰富。荒野这样的环境中生存,生活。环境固然糟糕唏嘘,带给我排斥吗? 我倒是很新鲜,至少从居麻的生活情感来看,还是很充实愉悦的。我觉得主要还是看心境。而我在这物质丰富、生活无忧的现代城市,经常感到难受,难受什么呢? 吃不饱,穿不暖?都不是,是手机不好玩了,是人与人之间的淡漠,是眼下的生活没意思。。。生存状况来说,他们是比较惨的。而我眼里没有眼泪。人或许就是应该经历这样的生活,才能成长得更加伟岸、更加生动、更加有意义。现如今这样的现代社会中,我们俨然规矩的作息时间,换来了社会的成熟进步,但是我们人呢,渐渐丧失我们本来的功能。我并不甘如羊一样,在羊群中,拥挤着埋头啃草,看不到诗与远方。

冬牧场读后感 第(2)篇

这是我第二次看李娟的《冬牧场》这本书了,一直喜欢看散文游记,尤其李娟写的生动活泼,感情极其细腻真挚,虽看似平淡无奇的牧场生活,不过在她的笔下还是有一种生活体验的向往。《冬牧场》是李娟在2010年至2011的冬天里,跟随一家熟识的哈萨克牧民居麻家,进入新疆阿勒泰地区南部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中生活了一整个冬天,在那的地窝子里住了足有三个多月。李娟通过所见所闻所感,用朴实幽默的文字描写了那里的哈萨克游牧民族的冬牧场,冬牧场在牧民们逐水草而居的动荡生活中,算得上是最艰难的一段,从书中看出牧民动荡放牧生活的艰苦,牧民们既要遭受恶劣极冷环境的洗礼,又要被生活所迫的无奈。也许曾经顺天应地、自律而慎微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已经消失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块古老、贫瘠又广阔的牧场终将被放弃,成为老一辈牧民心中永远的怀念。

冬牧场读后感 第(3)篇

这是一本令人熟悉与温暖的书。之所以熟悉,是因为它的字里行间里都包含了我大略知道的新疆,大略知道的阿勒泰,牧民转场的艰难似乎也如自己感受了一般~以前本科毕业做论文的夏天到过喀纳斯的禾木,因为毕业论文的关系,曾深入过牧民家里,几十公里的路程走去也仅能看到一两家的牧民,虽有太阳能发电,但在严寒与暴风雪的日子里,生活将是何其艰难~牧民定居生活的确能改善不少,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种传统的游牧文化可能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甚至将来再也看不到了,纯粹的哈萨克人也将不复存在,这是一种幸运还是一种不幸呢?但在这种矛盾的心理下,李娟却能细致入微地观察周围的人,以一种诙谐幽默,特别有爱的方式去描写周围的事物,让人又心生暖意……这本书我看着笑了,也看着紧张了,看的温暖了,也看的沉默了~值得推荐~

  • 《冬牧场》_读后感_600字
  • 《冬牧场》_精选读后感_700字
  • 《冬牧场》_精选读后感_900字
  • 《冬牧场》读后感_900字
  • 《冬牧场》读后感_900字
  • 冬牧场 读书笔记(3)篇
  •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