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葛优、巩俐主演)》读后感_1500字
《活着(葛优、巩俐主演)》读后感1500字
我终于在寒假期间读完了这本书,这本被无数人推荐过的书。
说实话,最初读这本书时我并没有像别人说的那样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我的内心甚至没有因为这本书起太大的波澜。活着的人都经历着同样的苦在这人世中,没人会例外。
我只是感到福贵的前半生奢靡生活恍若前世之梦,一夕之间所有的事都变了个样。福贵好像突然间因为这翻天覆地的变故而将从前的自己抛下了,他成了另一个福贵。生活的境况使他不得不变成另一个自己。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样的情况好似并没在福贵的身上得到应验。当他遭遇家庭的败落时他痛苦地挣扎着接受了,因为他无可奈何他不安惶恐他自责且于心有愧,但对于他自身生活的改变他并不感到无计可施。他在很短的时间内接受了这一切并为一家人的生活奔走,成为了普通生活现实中的一员。
凤霞和村里王四在一块地里挖地瓜。王四那人其实也不坏,我被抓了壮丁去打仗那阵子,王四和他爹还常帮家珍干些重活。
我认为,这是“‘三年困难时期’将好人逼成坏人、将坏人逼成畜生”的真实写照。在这样的时期成为不顾道德的人并不是不可原谅,在人连饭也吃不饱的时候还能去思考道德、保持本真 是难能可贵的。
真正使我的情绪发生巨大转变的是福贵的儿子有庆的意外惨死。我感到愤怒和悲哀。我对这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的医生和许多其他人、对这拿人命不当人命的现实感到由衷的愤怒,对福贵悲剧般的无可奈何的境遇感到悲悯。可现实是如此让人心碎和无可奈何,无论你怎样的去愤恨,现实不会因此而改变分毫。
同样使我感到气愤的是“文革”时期的混乱现实。在作者的书中,我感到“文革”那个动荡的年代红卫兵们的愚昧无知和公民们的艰难生活。
我不禁想起《乌合之众》中的内容:
群体的叠加只是愚蠢的叠加,而真正的智慧却被愚蠢的洪流湮没了。
通常情况下我们说“人民群众”,以强调我们在智力上所占据到的优势,但事实的真相却是,“人民群众”绝不比任何一个人更聪明,反倒是他们的愚蠢是有目共睹的。
任何一个人都比“人民群众”聪明,所以“人民群众”是靠不住的,除非你想获得一个最愚蠢的结果而相信他们,那就另当别论了。
一群青年学生因为尚不稳定的价值观和尚不丰富的社会阅历被人蛊惑,形成了“群体”。这个“群体”在“文革”年代形成了一股本质上完全错误的违背历史的逆流。
他们受人怂恿而去做残害国民、扰乱政治、阻碍国家发展的错事,诚然这并不全是他们的错。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时代影响的产物,但无论如何我们应当努力拥有“理性”。这是我的一些感触。
经历“有庆”的惨死后,我对于凤霞、家珍、二喜的死亡坦然接受了。
怀着悲哀又平静的心情,我看完了这本书。
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
福贵作为本书的主要人物,被作者塑造成了一个悲剧式的英雄。作者以福贵个人的一生展示了中国几十年的变革。
作者通过福贵等人向读者展示了人身上伟大的人道主义品质与不屈精神,在这样的背景下,这些品质尤为令人感动与赞叹。
同时,这本书中仅以很少的笔墨去揭露当时的现实,而更多地是写福贵这一家在面对灾难时的反应。福贵一家在遇到任何悲惨事件时总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尽可能地去解决问题,而不是自怨自艾或是浑浑噩噩度日。即使福贵目睹了亲人一个接一个地去世,他仍然选择和老牛福贵一同在这世间活着,
正如作者坦言:“《活着》里的福贵让我相信: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这也是本书带给我的启示和思考。
我想,我会多次回忆起这本书,回味它所带给我的一些东西。
(备注:这只是一些我个人的想法,算是读后感吧。全当是不吐不快,随便说说。若是误人子弟就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