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语录》读后感_1700字
2019-10-27 19:20:26 读后感
《姥姥语录》读后感1700字
因为想念一个故去的人,所以阅读和她有关的一切。虽然书里写的是别人家的姥姥~
古老的中国承受着多么大的痛苦啊,从鸦片战争开始到辛亥革命,从军阀混战到抗日战争,最后还要打解放战争,死伤空前。整个十九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中期,硝烟弥漫,民不聊生,鲜血和罪恶从没在这片孕育着文明的土地上消亡……中国人的生命低贱如草芥,但中国没有灭亡。中国人民习惯了最痛苦的折磨和忍耐,甚至丛中衍生出一种只为了“活着”的人生哲学。不要以为这接近动物性的生存目标是可耻的,因为你并不了解中国人民曾经遭受过多大的苦难。曾经的南京大屠杀,日军5万人用各种手段杀害了将近10万投降的军人和20多万平民。这就是当时首都的人民,不反抗不仅是在当时,在整个事件过去了,政府和受害者整体失声,这些人包括慰安妇生活悲惨,无人问津,被历史遗忘。这固然和日军的忽视历史有关,也和我国人民长期没有人权观念和法制观念有关。稍有国际法就会知道,就算国家放弃索取赔款,个人仍然可以向国际法庭起诉……思绪万千,对这段历史感兴趣,可以搜索张纯如的书。下面讲这本书中的姥姥是传统的中国女性,裹着小脚,操持家务,节俭,勤劳,善良,乐观,坚韧。似乎什么也不能打败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姥姥越来越老了,而且没有念过书,她无法为自己谋生,也无法理解倪萍能够日赚斗金的事业。只知道那很好,那很好。姥姥一下子从无所不能到没用。但书中倪萍和晚辈用尽各种办法,让姥姥每天有事做,有钱赚,看得既温馨又感动。姥姥的善良也到了博爱的境界,用平等的爱呵护众人。自己不享受也要给别人最好的。看到这本书,我又想起我的奶奶,一个没有裹小脚却是童养媳的伟大而勤劳的女性。我想所有从旧社会走出来的女性都有这样一种神奇的功能,能够省吃俭用到一种无法想象的地步,家里和厨房在极端恶劣的情况下还能够保持运转,并且拉扯三到四五个孩子长大。我的奶奶也没有读过书,却深明知识的可贵。高中数学成绩很差,并且不愿意学,奶奶气极,直言她去考试也比我考得好。我笑,你大字不识一个,内心却风起云涌。此后便努力去迎头赶上。只要看到我拿起书本,她就十分高兴。后来我用电脑写文章,她对电脑也产生了敬畏,竟用抹布去擦电脑盖上的灰尘,让我笑到肚子痛。书中的姥姥会讲故事,尊重知识,给倪萍一个放飞自我的空间。我的奶奶也是如此,小时候睡觉前,她总会和我讲过去受苦的小故事,而她的表情丰富,方言地道,时不时夹些歇后语,比喻,十分引人入胜。她有时候也讲她的委屈,比如童养媳会受到婆婆的压制,每天要承受全家十几口的衣服的清洗工作,还要烧饭,做家务。劳累不堪,偶尔生病,也从不去医院,反倒用些古方,例如大便煮鸡蛋。她不从,婆婆便威逼,从屋前追到屋后。想当年的我是多么幸福啊。现在给我讲故事的人没了,而我也终于要从家里走向社会,我常常想,我的苦难在她面前是不值得一提的。她常说,别人能够拿第一,你为什么不行?小时候我自卑且内向,这种话常常成为我尝试进取的动力。奶奶也极其无私,她的存在,是我们整个家庭得以凝聚的重要原因。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看起来,她不识字,没工作,人又老了,似乎是我们家里最没用的一个。但其实并不如此,她会缝纫,记得她曾经纳过一双鞋垫,上面密密麻麻的针眼,说是百纳底,能够给人祈福。她用了不知多少个日夜,绣出鞋垫,深蓝色的鞋面,白色的纹路,就像天上的星星,美丽极了。她是为了给了她自己的儿子,我的大伯,二伯。我甚至看到了他们拿过鞋垫时候眼中漏出的泪光。能够每天穿着妈妈做的鞋垫出门,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奶奶博爱,平等,年轻的时候还经常帮助陌生人,老了,人家还感激着奶奶的恩情,经常上门看望。下雨了,别人家的被子没有收,她会收到自己家,等到人下班回来了,又抱过去。话越说越多了,建议大家看看电影《那个最疼我的人去了》,斯琴高娃让我全程泪奔。脑海里的画面不断重复。当然,电影留给你的不止是痛哭,更会理解怎么和这些受过苦难的长辈去相处,思考什么才是孝顺。小说也是极好的,推荐。现在的中国要往前走,不能停留在活着的哲学,要看重自己,看学会尊重个体,尊重生命。
愿大家都能够家庭美满,天天开心。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