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程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979年6月,根据学校发展需要,由电工基础、无线电基础和电子线路三个教研室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2001年12月,成立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学院设有信息处理技术研究所、舰船通信与对抗技术研究所、检测与测量技术研究所三个教学科研机构,并设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範中心。学院拥有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2个工学硕士点,电子与通信工程1个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点,2012年我院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在全国学科评估高校排名第20名。学院本科生实行按电子信息类招生,电子信息类包含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2个专业。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哈尔滨工程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 英文名:Colleg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 简称:8系;信通学院
- 创办时间:2001年12月
- 类别:公立大学下属学院
- 属性:211工程
- 所属地区:哈尔滨
- 知名校友:唐嘉陵
- 硕士点:3
- 博士点:1
- 博士后流动站:1
- 学校地址:哈尔滨市
- 主要奖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
学院介绍
1979年6月,由电工基础、无线电基础和电子线路三个教研室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八系)。2001年12月成立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主要从事信息与通信领域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重点服务于国防、船舶、航空航天和工业信息化等领域。学院现有“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与通信工程”三个一级学科和“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两个本科生专业。其中“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是省部级重点学科,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是哈尔滨工程大学主体学科之一,被学校列为“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

学院下设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工程系、电子技术系三个基层学术组织以及一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範中心,拥有信号处理技术研究所、通信技术研究所、信息工程技术研究所、电子科学技术研究所、电磁工程与无线技术研究所五个科研单位。

学院拥有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和完善的实验设施,建有国家级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和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範中心,建有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科技创新实验三个基础实验教学平台,由电路基础实验室、模拟电路实验室、通信实验室、电子工程实验室、控制模型实验室、电子创新设计实验室等23个实验室组成;建有多模複合精确制导技术实验室和舰船电磁兼容数学仿真实验室,配置了微波暗室、频谱分析仪、矢量网路分析仪、矢量信号源等一批先进的仪器设备及一批基础、通用、专业分析、设计软体,为学科的发展奠定了良好条件。
本科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
培养具有电子技术、信息系统以及有关信息特性等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具备设计、开发、套用和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具有研究、开发新系统、新技术的初步能力,能够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套用以及开发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该专业的毕业生社会需求量大,就业面广。
开设的主要课程:电工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电磁场与电磁波、通信原理、数位讯号处理、随机信号分析、微波技术等。
该专业的毕业生社会需求量大,就业面广。该专业毕业生近三年一次就业率分别为96.43%、96.2%、95.56%。
该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单位: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47研究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第513研究所、中国联合网路通信有限公司、中国铁通集团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061基地、中国贵州航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海尔集团、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浪潮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北阳电子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20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45研究所、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北京西门子西伯乐斯电子有限公司、支付宝(中国)网路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兵器工业第214研究所、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成都)火控技术中心、陕西航空电气有限责任公司、陕西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等。
通信工程
培养从事通信与信息技术、通信网路、通信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套用与管理的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该专业的学生知识面宽、适应性强,毕业后可到与通信技术有关的部门,从事现代通信系统、通信网、信息传输与处理系统和现代通信设备等方面的研究开发、运行管理、生产製造、市场行销等工作。
开设的主要课程:电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信号与系统、数位讯号处理、电磁场与电磁波、通信原理、移动通信、光传输技术与套用、程控数字交换技术等。
该专业的学生知识面宽、适应性强,毕业后可到与通信技术有关的部门,从事现代通信系统、通信网、信息传输与处理系统和现代通信设备等方面的研究开发、运行管理、生产製造、市场行销等工作,还可以到大专院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该专业毕业生近三年一次就业率分别为95.5%、93.7%、94.6%。
该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单位: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印孚瑟斯技术(中国)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061基地、浪潮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联合网路通信有限公司、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成都)火控技术中心、中国铁通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美的製冷设备有限公司、电信科学技术第十研究所、中航通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採油服务分公司、北京中科海讯科技有限公司、航天通信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706所、中国网通(集团)有限公司、中航雷达与电子设备研究院、南车集团等。
学院亮点
◆2012年,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在全国学科评估高校中排名第20名。
◆2014年,我院首个本科专业“通信工程”专业顺利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2016年,我院先进船舶通信与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获批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获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画”试点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获批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拥有通信与信息系统、信息与信号处理省部级重点学科,舰船电磁兼容国防特色学科。
◆拥有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
◆拥有首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範中心。
◆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
发展历程
1979年六月,根据当时教学及长远发展的需要,由电工基础、无线电基础和电子线路三个教研室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八系),卢侃为首任系主任。2001年12月成立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郭黎利为首任院长。
本科生专业
1979年成立电子工程系,76、78两届师资班同时併入电子工程系
1979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无线电技术专业本科生
1990年设立图像传输与处理本科专业
1994年设立通信工程本科专业
1995年航天工程系电子工程本科专业併入电子工程系
1998年无线电技术、图像传输与处理、电子工程三个本科专业合併为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
2000年设立信息对抗本科专业
2003年设立微电子学本科专业
学科发展
1981年11月国家开始设立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1982年设立首批可授予学士学位的高等学校
硕士点
1981年开始招收通信与电子系统硕士学位研究生(挂靠国防科技大学)
1986年获得通信与电子系统工学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0年获得信号与信息处理工学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6年获得光学工程工学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8年获得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2年获得仪器仪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3年获得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工学硕士学位授予权
博士点
1998年获得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工学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0年获得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工学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1年设立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后流动工作站
2003年获得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
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教职工131人,其中专任教师117人,正高级职称26人,副高级职称48人。教师中有
◆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并已入选“万人计画”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
◆省级教学名师4人。
拥有博士生指导教师38名,副博导6人,硕士生指导教师91名。14个科研团队,其中校级“兴海团队”2个。具有博士学位教师89人,占专任教师总数76%。截止2017年4月份,各类在校生2190人,其中本科生1402人,硕士研究生630人,博士研究生158人。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28人。
学科特色
学院拥有通信与信息系统、信息与信号处理省部级重点学科,舰船电磁兼容国防特色学科。学院拥有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2个工学硕士点,电子与通信工程1个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点,2012年我院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在全国学科评估高校排名第20名。学院本科生实行按电子信息类招生,电子信息类包含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2个专业。

学院建有国家级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和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範中心。国家级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基地于2004年通过国家教育部验收。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于2006年3月申报成功国家级实验教学示範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构建以“集中建设、统一管理、提高效率、全面开放、资源共享”为特徵的实验教学大平台,该平台下设基础实验教学、专业实验教学、科技创新实验教学三个子平台,由电路基础实验室、模拟电路实验室、通信实验室、电子工程实验室、控制模型实验室、电子创新设计实验室等23个实验室组成。2016年,我院先进船舶通信与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获批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科研成果
学院教师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取得了突出成绩,先后获
◆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
◆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
◆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1门
◆省级精品课程9门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
◆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6项、二等奖10项
◆出版专着、教材100余本。
近年来,我院共承担
◆国家科技计画(863、973、国家科技支撑计画)项目(子课题)3项
◆科技部国家国际科技合作计画项目3项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画项目1项
◆国防基础科研项目2项
◆技术基础项目1项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含特别资助)10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8项
◆博士点基金项目9项
◆省、市基金项目40余项
◆横向科研项目200余项
学院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先后荣获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
◆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4项、三等奖41项。
学院教师发表高被引ESI文章2篇,学术论文22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近1700篇,申请发明专利近380项,授权发明专利150余项,组织学术报告会76场次,出版专着18部。
学院根据该校向研究型大学过渡的整体战略规划,为本科生的基础教育和创新教育提供保障。在加强基础教育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几年来,有近千学生参加了学科竞赛,100余人获国家一、二等奖, 200余人获省级奖励,历届学科竞赛,获奖率高达50%以上。学科竞赛已凸显“品牌效应”,引导更多的学生走向科技创新之路,形成人人想创新、人人学创新、人人乾创新的良好局面。由学院学生组建的科技社团“E唯”协会先后获团中央“百优大学生优秀社团”、中国雅虎网“超级社团”评选全国第三名的荣誉。
国际交流
本科
目前, 学院已经获批4项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资助项目,分别为纽西兰奥克兰大学、比利时根特大学、韩国首尔大学、日本电气通信大学。同时,学院还与美国、日本、韩国、德国、台湾、香港、澳门等多个国家和地区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係,有60余名学生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日本东京电气大学、韩国檀国大学、韩国延世大学、德国莱比锡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台湾中原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澳门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交流学习,学生在交流学习期间取得了优异成绩,语言及个人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研究生
近三年,我院共有20人赴美国、加拿大、日本、捷克等国家参加国际会议,共有35人赴国外进行短期交流或者访问学习,交流时间3个月至2年不等,交流学校包括美国莱特州立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日本东京电气大学,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巴黎高等电子工业学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知名高校。2015年,学院与远东联邦大学合作开展国际创新人才项目,为学院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专业基础扎实、可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研究生提供了国际交流平台。
就业方向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47研究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第513研究所、中国联合网路通信有限公司、中国铁通集团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061基地、中国贵州航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海尔集团、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浪潮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北阳电子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20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45研究所、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北京西门子西伯乐斯电子有限公司、支付宝(中国)网路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兵器工业第214研究所、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成都)火控技术中心、陕西航空电气有限责任公司、陕西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等。
知名教授
赵春晖
教授,博士生导师。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级教学名师。IEEE会员,中国通信学会会士、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图像图形学会理事和黑龙江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中国兵工学会信息安全与对抗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无人系统专业委员会委员,《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和《装备环境工程》编委。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黑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黑龙江省青年科技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黑龙江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国家“万人计画”领军人才等荣誉。主持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480多篇,被“SCI、EI”检索300余篇,出版着作和教材16部。获省部级自然科学奖4项、科技进步奖4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微波技术基础》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微波技术”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带头人。指导培养博士后17名、博士40名、硕士100多名。研究方向:智慧型信息与图像处理、非线性信号处理和通信信号处理。
刁鸣
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图像图形学会会员,《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编委。先后承担和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三大检索收录4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编写出版教材3部,主审教材2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研究方向:宽频信号检测、处理与识别,通信信号处理。
赵旦峰
教授,博士生导师。黑龙江省教学名师、黑龙江省优秀教师。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电气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学校电子技术研究会常务理事;东北地区高等学校电子技术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电子教育学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电子学会本科生教育委员会委员;政协黑龙江省第九、十届、十一届委员会委员。省级精品课程《数字电路》课程负责人,主编专着一本,主审与编写教材3部,多次被评为哈尔滨工程大学“优秀主讲教师”。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7项。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参与国家863子专题)、国防预研、船舶工业国防科技套用基础研究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科技攻关、哈尔滨市优秀学科带头人项目基金、国防院所和企业横向等科研项目,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2项。发表SCI、EI等高水平论文90余篇,先后指导19名博士生和86名硕士生。研究方向:现代通信系统、通信信号处理、高性能编码与调製技术、、SOC、ASIC设计与开发技术等。
李文兴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海军预研专家组专家、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大学访问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中国海洋工程科技奖评审专家(2012);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电子学会微波分会电磁兼容委员会委员、IEEE会员、ACES会员;美国套用计算电磁学会ACES(SCI)杂誌“InternationalComputational Electromagnetics and Applied”专刊编委、国际天线和电波传播IJAP(SCI)杂誌“Special Issue on Small Antennas:Miniaturization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专刊编委;PIERS(2011、2014)、亚太电磁兼容(2012)等国际会议分会主席,亚太电磁兼容(2012)、亚太天线(2014)等国际会议技术委员会委员,,2017ACES国际会议(苏州)技术委员会共同主席。研究方向:阵列数位讯号处理、现代通信天线技术、软体无线电技术、电磁兼容技术。
国强
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审专家。2009年获全国百篇优博论文提名,2013年获哈尔滨市科技创新带头人奖,发表SCI、EI检索论文50余篇,在科学出版社出版学术专着1部;2014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1);2013年获第十一届哈尔滨市青年科技奖、获第一届哈尔滨市科技创新带头人奖、获省自然科学技术学术成果二等奖(排名2);2012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1);2011年获2项黑龙江省自然科学技术学术成果三等奖(排名1)、获哈尔滨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1)、获省国防科技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3); 2009年获全国百篇优博论文提名。主持国家科技部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中国博士后特别资助项目1项、省市级科技攻关项目10项。近三年指导研究生获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篇,获校优秀硕士生指导教师一等奖、二等奖各1次。主要从事通信及雷达对抗领域的理论与技术实现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