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读后感_1600字
《恶意》读后感1600字
《恶意》与《白夜行》同被列为东野圭吾的巅峰之作,两部作品恰似两生花——《白夜行》为爱粉身碎骨,《恶意》因恨万劫不复。有人说《恶意》看得人背脊生凉,可我却觉得这份恶意如此写实。
《恶意》这本小说的开始特别像《名侦探柯南》,一位畅销书作家日高出国前夜在家中被杀,凶手野野口很快落网,他对罪行供认不讳,却对犯案动机讳莫如深。野野口为何要杀死自己好友呢?在若有似无的线索引导下,加贺警官通过野野口的自承书和调查中推导这样一个结论:凶手野野口与日高前妻有婚外情,日高一帮野野口推荐名义剽窃了野野口的作品,并以自己名义发表。日高设计拿到野野口把柄,并威胁野野口继续做自己影子作家,野野口在愤怒和绝望中失手杀了日高。丑闻一出,舆论哗然,媒体口诛笔伐,读者要求出版社更换掉作者名,而野野口舅舅向日高妻子讨回出版税。在这看似真相大白的情况下,加贺警官总总感觉到野野口身上有一种无边的寒意。到底谁是真正的作者?在进一步调查中发现,日高某部关于校园暴力的畅销书中有提高本人的影子,顺藤摸瓜的找到了野野口真正的目的——夺走日高作家的“光环”,彻底毁掉他所在意的一切。
刻板印象害死人!
整个故事最出彩的部分是野野口的两个自承书,再如何刻画人物这方面,完美得犹如一本写作教程范本。
野野口在为警方提供线索时,提到因为日高无法忍受被她的猫到家附近随地大小便,便制作毒丸杀偷偷杀死了邻居女人的猫。一个简单的“杀猫”细节描写,引导了所有读者在前期潜意识将日高刻画成一个残酷的人,反而忽略了这个事情的真实性。
书读到这里,意识就不由自主的跟着野野口走了,按照他的设计将日高看作一个盗窃别人成果的小人,即便周边的人的声音:“日高是一个十分有才华的作家”、“他是一个很正直、善良的人”。
就像是一部电影中的台词:“你看到的未必是真相,而真相往往你又未必有兴趣看到。”人都是带着有色眼镜的,一旦对某个人形成了“刻板印象”后,他们只愿意看到他们相信的部分。“日高影子作家代笔事件”爆发后,所有媒体和人都疯了似的攻击日高。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在加贺警官调查日高和野野口的过去时,文中居然用了整整一章描写旁边人对日高和野野口的印象。但我认为这部分最精彩的不是别人对他俩的描述,而是在于在校园暴力事件过去十几年后,每个人似乎在别人的印象中没有任何变化。
比如校园暴力事件中一直胆小怕事的班长,再次被警察找到时候,虽然一直强调“如果发现同学被欺负一定会告诉老师”,一面又反复叮嘱加贺千万不要让她丈夫知道她的毕业学校。她对麻烦本能地回避,恰巧应证了别人对她的评价。
明明所有人口中的日高是个面对校园暴力坚强不屈,依旧保持友好对待身边人。而野野口却是截然相反的一面,他阴郁低沉,对除自己以外的事情漠不关心,在自己被欺负后站到了恶的一面,加入了校园暴力的团体,即便是对帮过自己的日高也会背后说其坏话。
“恶意”来至人性格中的自卑。犹如光与暗,比如爸妈口中“别人家孩子”,与这个人的对比下,你的缺点、内心的黑暗都暴露无疑,这个时候你会不会十分讨厌这个人?
似乎日本作家野东圭吾对“人性本恶”有更深刻的理解。庄子有句话叫做“大恩不言谢,深恩几于仇”,当一个人施恩太过,一旦双方平衡打破,恩多大愁就有多深。这在古代太多太多例子,比如刘邦与韩信,比如爱新觉罗.福林与多尔衮。
故事里野野口的恶意来得如此突然而彻底,即便多年后日高不计前嫌的帮助野野口,但这股恶意依旧盘踞在野野口心头。
妒忌、憎恨往往都看起来这么的无来由,还好文中加贺警官将真相还原在众人面前,才还给了日高一个公平。
这部小说让我不由的反思了如今社会新闻中的“网络暴力”,一件普通的公交车让座事件就可掀起一场网络骂战,每个人都隐藏在网络ip后,打着正义的幌子用“人肉”等的行为,让暴虐的情绪肆意伤害别人。
好好走自己的路,快乐、坦荡的生活。怀抱“恶意”的野野口先生,处处不得意的熬日子,显然不是一个让人向往的生活方式,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