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_800字
《查令十字街84号》读后感800字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心里不断涌现出想要给谁手写书信的冲动,并且会怀念从前通讯不发达的时候,只能通过写信跟笔友联系,那时寄出信件之后的等待心情,是现在这个社会所感受不到的。就像木心的诗——《从前慢》,现在什么都快了,连感情也好像变成速食品了。
另:这本书让我联想起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很显然,本书里的海莲·汉芙是个编剧,住在美国,近20年的时间以来,一直和英国伦敦中西二区查令十字街84号的马克斯与科恩书店书信来往,购书、互赠礼物等。
以下内容是本书的简介,摘自书中,仅供参考:
《查令十字街84号》这部美好的书,系以1949年至1969年长达廿年流光,往复于美国纽约和这家小书店的来往信函交织而成——住纽约的女剧作家买书,任职“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的经理弗兰克·德尔负责寻书寄书,原本是再乏味不过的商业往来,但很快的,书籍击败了商业,如约翰·房龙说“一个马槽击败了一个帝国”(当然,在书籍堆栈的基础之上,一开始是汉芙以她莽撞如火的白羊座人热情凿开缺口,尤其她不断寄送鸡蛋、火腿等食物包裹给彼时因战争物资短缺、仰赖配给和黑市的可怜英国人),人的情感、心思乃至于咫尺天涯的友谊开始自由流窜漫溢开来。查令十字街那头,他们全体职员陆续加入(共六名),然后是德尔自己的家人(妻子诺拉和两个女儿),再来还有邻居的刺绣老太太玛丽·博尔顿;至于纽约这边,则先后有舞台剧女演员玛克辛、友人金妮和埃德替代汉芙实地造访“她的书店”,惟遗憾且稍稍戏剧性的是,反倒汉芙本人终究没能在一切落幕之前踩上英国,实践她念念不忘的查令十字街之旅。全书结束于1969年10月德尔大女儿替代父亲的一封回信,德尔本人已于1968年底腹膜炎病逝。
最后,只想说一句的是:本书虽然是书信体,但读着很温暖。汉芙对他人的关爱让我感觉她是一个很好的女孩。既爱看书,又有爱,还有才。(该版本附录部分对此书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以至于我说什么都是无力的。[大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