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道情戏

2022-07-08 20:09:38 百科资料

道情戏(陇剧),甘肃省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道情戏(陇剧),起源于汉代的道情说唱,唐宋时期由宫廷走向民间,逐渐吸收了当地民间音乐营养,增加二股弦等乐器,衍化为皮影唱腔音乐。唱腔为板式、曲牌、麻黄的结合体,分花音和伤音,花音明快活泼,悦耳动听,伤音抒情委婉,清扬幽雅,尤以麻黄富有特色,一唱众和,气氛热烈,有"一句一簧,两句一帮"之说。

2006年5月20日,甘肃省申报的"道情戏(陇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Ⅳ-71。

  • 中文名称 道情戏(陇剧)
  • 批准时间 2006年5月20日
  • 非遗级别 国家级
  • 申报地区 甘肃省
  • 遗产类别 传统戏剧

历史渊源

  陇剧是甘肃独有地方戏曲,原名陇东道情。陇东道情起源于汉代的道情说唱,唐宋时期由宫廷走向民间。经环县民间皮影艺人解长春(清同治时人)改造唱腔后,陇剧在宁夏、内蒙、陕北及当地广为流传。抗战时期,陇剧成为陕甘宁边区革命文化的组成部分。1959年,陇东道情剧被搬上舞台,《枫洛池》晋京为国庆十周年献礼演出,被誉为"陇上奇葩"。

文化特征

板式结构

  陇剧原板路比较单调贫乏,但通过音乐家的整理、挖掘、继承,逐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板式结构。陇剧有"花音"和"伤音"之分,"花音"表现欢快的感情,"伤音" 表现悲伤的感情。花音类有弹板、大开板、新板、弹板耍孩簧、飞板耍孩簧、 菩萨祭子等。伤音类有弹板、一性板、还阳板、新板、滚白、弹板莲花落、飞板莲花落等。 在乐队编制方面,有民乐、管弦乐综合乐队,主奏为陇胡、琵琶、唢呐三大件,以及二胡、扬琴、笛子、笙、大提琴、贝斯。为了加强和丰富乐队表现力,扩充新添了西洋管弦乐、打击乐,改制了大锣、小锣、渔鼓、水梆子等,使其音乐协调,并糅合了京剧、秦腔的打击乐点,形成了陇剧的锣鼓经。基于陇剧音乐节奏明快、抒情性强等板路的形成,唱词也比较丰富。一些道白用有韵律的语言写成"滚白"形式,配合音乐来朗诵。留谱及曲牌留谱是陇剧中用于对话及表现各种场景、气氛的伴奏音乐,它和唱腔和谐地结合起来,更好地烘托剧情的发展。曲牌多用于唢呐吹奏,来源于民间小调及结婚、丧事演奏的乐曲,很有特点。打击乐效仿京剧铜器,但音调又别于京剧铜器,它的板头借鉴秦腔、京剧等剧种的优秀板头,主要有塌板、代板、慢代板、紧代板等。

唱腔特点

  在唱腔方面,陇剧以陇东道情音乐为基础,以固有曲调和借鉴其他剧种的形式,逐步试创了许多新的板路:有一板三眼抒情、歌唱性较强的慢板,表达剧中人物的激昂情绪。另外,还创建了道情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一板多眼的唱腔。发展了多种多样的帮腔形式,分男帮男、女帮女及男女混合帮腔。

表演特色

  在表演上,陇剧注重舞台整体统一协调, 不同于其他剧种突出演员的个人技能;套用京剧、昆曲、秦腔的部分表演形式;道情音乐的节奏很适合秧歌舞的快慢形式,吸收皮影戏的侧身摇晃,将这二者与秦腔的表演程式和其他剧种的表演形式糅合运用,形成陇剧在表演上的独有特色。

舞美特点

  服装方面,分为旦、生两类。对传统戏曲古装中的蟒袍、官衣、箭衣、男女褶子,在样式上据角色需要进行改革加工,使演员穿起来伏贴,如旦角古装衣短裙长,袖子上宽下窄,常在古装外面穿纱制坎肩及二裙;二裙长不过膝,这种改革了传统大件戏服,尽量突出演员身材线条的设计,非常符合时代审美特征。色彩也较之于传统戏古装丰富了很多。在化妆方面,为了突出人物形象及性格,采用了现实化妆手法,比如在传统古式高发髻的基础上结合皮影造型创造出来的独有的旦角发式,就彰显了陇剧人物造型的特色。陇剧小生多穿道袍,帽子以飘带较长的学士巾为主。陇剧旦角头饰造型呈燕尾状,戴各种形式的发髻(称冠冠),不贴鬓,这也是陇剧的独特风格。

代表剧目

  上演的剧目中,一部分是创作的,如新编历史剧《枫洛池》,大型现代戏《草原初春》,小型现代戏《最后的钟声》《六姑娘》《细水长流》,另外还有改编整理传统剧《八郎寨》《闹店》《吵宫》,移植剧目《夺印》《木匠迎亲》《旌表记》《假婿乘龙》《芙奴传》《恩仇记》《武则天》 《乔老爷奇遇》《断桥》《打神告庙》《斩秦英》等共60余本。

传承保护

传承状况

  陇剧发展缺乏后劲。在旧社会,陇东道情的皮影戏剧本受到了很多次的破坏,导致很多的剧本丢失,同时也有很多的唱法失传,这让陇剧在实际发展过程当中面临了剧目创作方面的诸多问题。特别是很多的传统剧目的消亡速度在不断的加快,这让陇剧在创新发展当中缺乏后劲,影响到了其创新与传承。

  陇剧剧本质量有待提升,同时演员的表演水平亟待改进。在陇剧发展当中,在剧本创作以及演员的培训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进而无法得到大量观众的支持,在市场上的影响力也相对较低。而且有越来越多的戏剧家在陇剧的学习、研究、创作等方面的投入减少,影响到了陇剧的传承发扬。

  陇剧的宣传传播存在着极大的困难度。陇剧的语言属于陇东方言,就语言以及音乐色彩而言较为狭窄,只能够在陇东地区发展,无法实现大范围的普及推广。

  对陇剧艺术持有淡漠的态度。在外来思想的影响之下,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广泛吸收西方文化,否定民族文化,这使得陇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人群基础逐步的淡薄,正是这样的淡漠态度让陇剧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

传承人物

  边肖,男,汉族,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道情戏(陇剧),甘肃省申报。

  雷通霞,女,汉族,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道情戏(陇剧),甘肃省申报。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甘肃省陇剧院获得"道情戏(陇剧)"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荣誉表彰

  1981年,在甘肃剧本评奖中,陇剧现代戏《冤家亲》和《喜事逼人》,分别获得了一、三等奖。

  2000年,《黄花情》获得第七届中国戏剧节曹禺剧目奖、优秀作曲奖、优秀表演奖等7项大奖。

  2001年,《 敦煌魂》获得第二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优秀剧目奖等15项大奖。

  重要表演

  1959年,陇剧开山之作《枫洛池》赴北京参加国庆十周年献礼演出。

  2009年5月,甘肃省陇剧院携大型现代陇剧《苦乐村官》前往大学进行表演。

  2018年,甘肃省陇剧团队赴卢森堡、坦桑尼亚、毛里求斯等"一带一路"沿线诸国巡演。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