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蒹葭

2022-07-01 18:18:46 百科资料

《国风·秦风·蒹葭》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篇。全诗三章,每章八句。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现在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写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全诗三章,重章叠唱,后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

  • 中文名 《蒹葭》
  • 别名 《诗经》
  • 作者 不详
  • 作品出处 《诗经  国风  秦风》
  • 文学体裁 诗歌

基本简介

  蒹葭是一种植物指芦荻芦苇。蒹没有长穗的芦苇。葭初生的芦苇。本词条主要针对《蒹葭》这首诗选自《诗经•国风•秦风》大约来源于2500年以前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

蒹葭

写作背景

  《蒹葭》选自《诗经•国风•秦风》大约是2550年以前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

  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意见分歧。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三种说法一是“刺襄公”说。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今人苏东天在辨义冲阐析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朝礼制。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跻’、‘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意思是治国有希望。”二是“招贤”说。姚际恒的和方玉润的都说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即“贤才”“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所谓“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见。三是“爱情”说。今人蓝菊有、杨任之、樊树云、高亭、吕恢文等均持“恋歌”说。如吕恢文说“这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及诗人陷入烦恼。说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隐喻。”

  由于此诗之本事无从查实诗中的“伊人”所指亦难征信故而以上三说均难以最终定论。在这里我们姑且先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解读。

  《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秦地包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时这个区域的。

描写意境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热恋者对心中爱人的追求。表现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的精神。

相关出处

  《诗经·风·秦风·蒹葭》

  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sù)洄(huí)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qī),白露未晞(xī)。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éi)。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

  注释

  苍苍:茂盛的样子。下文的“凄凄”“凄”是“萋”的假借字“采采”都与“苍苍”的意思相同。

  白露为霜:晶莹的露水变成霜。为凝结成。

  所谓:所说这里指所怀念的。

  伊人:那人,指诗人所思念追寻的人。

  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边即水的对岸。

  溯洄(sù huí)从之:逆流而上去追寻她。溯洄:逆流而上。溯:在水中逆流而行或在岸上向上游走这里指逆行。洄:曲折盘旋的水道。从:跟随、追赶这里指追求、寻找。之:代指“伊人”。

  道阻:道路上障碍多很难走。阻险阻道路难走。

  溯游从之:顺流而下寻找她。溯游顺流而下。游:通“流”指直流的水道。

  宛在水中央:那个人仿佛在河的中间。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无法到达。宛:宛然,好像。

  凄凄:茂盛的样子。现在写作“萋萋”与下文“采采”义同。

  晞(xī):晒干。

  湄(mé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边。

  跻(jī):升高,意思是地势越来越高,行走费力。

  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小岛。

  采采:茂盛的样子。

  未已:指露水尚未被阳光蒸发完毕。已:完毕,消失。

  涘(sì):水边。

  右:迂回曲折。

  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相关译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河畔芦苇碧色苍苍

  深秋白露凝结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之人

  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逆流而上寻寻觅觅

  道路险阻而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

  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芦苇一片茂盛

  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之人

  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逆流而上寻寻觅觅

  道路坎坷艰险难攀。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

  仿佛就在沙洲中间。

  河畔芦苇更为繁茂

  清晨白露依然逗留。

  我那苦苦追求之人

  就在河水对岸一头。

  逆流而上寻寻觅觅

  道路险阻迂回难走。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

  仿佛就在水中沙洲。

  “古之写相思未有过之《蒹葭》者。”

  相思之所谓者望之而不可即见之而不可求虽辛劳而求之终不可得也。于是幽幽情思漾漾于文字之间。吾尝闻弦歌弦止而余音在耳今读《蒹葭》文止而余情不散。

  蒹葭者芦苇也飘零之物随风而荡却止于其根若飘若止若有若无。思绪无限恍惚飘摇而牵挂于根。根者情也。相思莫不如是。露之为物瞬息消亡。佛法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情之为物虚幻而未形。庄子曰乐出虚蒸成菌。一理也。霜者露所凝也。土气津液从地而生薄以寒气则结为霜。求佳人而不可得于是相思益甚其情益坚。故曰“未晞”“未已”。虽不可得而情不散故终受其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此相思之最苦者也

  情所系着所谓伊人。然在水一方终不知其所在。贾长江有诗云“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夫悦之必求之故虽不知其所踪亦涉水而从之。曰“溯洄”曰“溯游”上下而求索也。且道路险阻弯曲言求索之艰辛真可谓“上穷碧落下黄泉”。然终于“两处茫茫皆不见”所追逐者不过幻影云雾水月镜花终不可得。

  相思益至如影在前伸手触之却。“宛在水中央”一句竟如断弦之音铿锵而悠长。痴人耶梦境耶每读到此,不由喜之、叹之、怨之、哭之。

名家点评

  《诗经通论》云:“此自是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诗。"

诗经简介

  《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编成于春秋时代,据说是由儒家创始人孔子编定,本只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之一,故称《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起点,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它们都得名于音乐。“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雅”是正的意思,分为大雅和小雅。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分为《周颂》《鲁颂》《商颂》。《诗经》对中国两千年来的文学史发展有深广的影响,而且是很珍贵的古代史料。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相关争议

  争议句: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关于本句,众说纷纭。有说应该是“萋萋”,有人说应该是“凄凄”;到底是哪一个正确,容我们来分析分析。

  观点一:“萋萋”是正确的

  在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中,明确印有“萋萋”二字。本人也是学生,老师教的也是“萋萋”,并要求考试一并填写萋萋,否则按错误处理。那么,为什么编者编入课文时选了“萋萋”?让我们来看看《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的解释:

  凄: ①寒冷 ②形容冷落萧条 ③形容悲伤难过

  萋:〈书〉形容草长的茂盛的样子

  由此可见,在现代汉语中,正确的是“萋萋”二字,因为它的解释完全符合句意,然而“凄”字无一义项符合,若按“萋”字来译,即:形容蒹葭十分茂盛的样子。

  观点二:“凄凄”是正确的

  部分书籍上,也明确有“蒹葭凄凄,白露未晞”的字样;杨杰主编的《四书五经》中的《诗经》部分,也是明确地印有“蒹葭凄凄,白露未晞”的字样。

  观点三:两种说法都很正确

  综上所述,据本人认为最早的《诗经》中应该是“凄凄“二字而并非”萋萋“,只不过是编修词典的人将其转化为了现代汉语罢了。所以,针对学生,要按照地区的考试标准和老师要求来答题,建议写作”萋萋“;在日常的阅读中,看见”凄凄“二字也不要认为它是错误的,就足够了。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