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同仁(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

2018-07-21 20:43:36 百科
同仁(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

同仁(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

同仁,位于青海省东南部,是黄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所在地。东邻甘肃省夏河县,西连贵德县南接泽库县,北与循化县、尖扎县接壤,距省会西宁市约181公里。县辖2镇9乡(其中,3个纯牧业乡)、72个行政村、6个社区,截止2011年,全县8.9万人,面积3275平方公里。

同仁县是“热贡艺术”的发祥地,是着名的藏族画家之乡,是青海唯一的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隆务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有充满神秘色彩的藏乡民间“六月会”和以唐卡、堆绣、雕塑为主的“热贡艺术”。同时同仁县矿产资源丰富,是青海省十大矿产资源开发重点县之一。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同仁
  • 外文名称:Tongren
  • 别名:热贡、榆谷
  • 行政区类别:县
  • 所属地区: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
  • 下辖地区:隆务镇、保全镇
  • 政府驻地:隆务镇
  • 电话区号:0973
  • 邮政区码:811399
  • 地理位置:青海省东南部
  • 面积:3275平方公里
  • 人口:8.9万(2011年)
  • 方言:中原官话、安多藏语
  • 气候条件:高原大陆性气候
  • 着名景点:坎布拉风景区 阿琼南宗寺、热贡艺术
  • 机场:同仁机场(筹建)
  • 火车站:同仁火车站(筹建)
  • 车牌代码:青D

历史沿革

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先零羌进入大小榆谷,同仁县境成为先零羌的居牧地。
蜀汉延熙十七年(公元254年)今同仁地区归属汉。
北周建德五年(公元576年),北周在今化隆县群科镇设廓州总管府,其辖区达今同仁县地区。
唐景龙三年(公元709年),唐划九曲之地予与吐蕃,今同仁县境遂属吐蕃所辖。唐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夏五月,陇右节度使哥舒翰统兵攻吐蕃,拔洪济、大莫门等城,悉收九曲之地。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七月置洮阳、浇河两郡,今同仁县境属浇河郡辖地,还在保全铁城山置振武军、在曲库乎一带置曜武军。
会昌二年(公元842年),萨迦绛曲智布在都乎乡曲玛村建当格乙麻寺。
鹹通七年(公元866年)十月,拓拔怀光入廓州杀论恐热,吐蕃对青海东南部地区的统治宣告结束。宋元符二年,河南大首领边厮波结等以河南讲朱、一公、错凿和丹巴四城降宋,今同仁县境归宋辖。
金天元九年(公元1131年),金兵攻占河州等地,今同仁县境归属金统治历九十年。
南宋理宗宝庆三年、元太祖二十二年(公元1227年)三月,成吉思汗所部攻占河湟地区,设治河州,今同仁县境归属蒙古汗国。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五月,明朝相继攻克河州、西宁、循化、贵德等地,河州以西藏族诸部悉数归降明朝。是年,正式创建隆务寺。
民国十三年(1924年),隆务地区回族民众集资修建隆务清真寺。民国十八年(1929年)9月14日,同仁县正式成立。
1949年9月22日,同仁县人民政府成立。
2006年8月,撤销牙浪乡,併入隆务镇。调整后,同仁县辖2个镇、9个乡:隆务镇、保全镇、兰采乡、双朋西乡、扎毛乡、黄乃亥乡、曲库乎乡、年都乎乡、多哇乡、瓜什则乡、加吾乡。县政府驻隆务镇。

行政区划

截止2011年,同仁县辖2个镇、9个乡(其中,3个纯牧业乡):隆务镇、保全镇、兰采乡、双朋西乡、扎毛乡、黄乃亥乡、曲库乎乡、年都乎乡、多哇乡、瓜什则乡、加吾乡,72个行政村,6个社区。
2011年同仁县辖区行政区面积、人口、村(社区)明细表
乡(镇)
面积(平方公里)
村(社区)(个)
隆务镇
105
16
措玉、加仓玛、吴屯下庄、吴屯上庄、加毛、隆务庄、向朝阳、牙浪、乙里、娘洛、阿宁;隆务街社区、热贡路社区、四合吉社区、青年路社区、河东路社区
保全镇
319
15
群吾、卡加、赛加、东乾木、新城、浪加、银扎木、卧科、尕则敦、夏尕隆、相曲、全都、城内、城外;保全社区
加吾乡
152
6
加吾岗、吉仓、俄毛、东维、江日、协治
年都乎乡
169
6
曲玛、录合相、夏布浪、尕沙日、年都乎、郭麻日
曲库乎乡
224
8
江什加、江龙、江龙牧业、瓜什则、木合沙、古德村、索乃亥、多哇
兰采乡
408
3
土房、兰采、还去乎
瓜什则乡
406
6
力吉、赛庆、阿旦、郭进、尕什加、西合来
多哇乡
937
6
交隆务、尖德、东卫、曲那、卡什加、直跃
扎毛乡
218
4
扎毛、霍尔、立仓、卡苏乎
双朋西乡
253
4
双朋西、环主、宁他、协治
黄乃亥乡
84
4
日秀玛、琼吾、阿吾乎、奴让村

地理

地质地貌

同仁县形似枫叶,东、西部山区地形起伏连绵,山峦重叠,中部为隆务河河谷地区,高矗的夏琼山和阿米德合隆山由南向北延伸,隆务河纵贯全境南北。地势南高北低,最高海拔4767米,最低海拔2160米,相对高差2607米,构成天然阶梯。依地形全县可分为河谷川地、低山沟壑浅山地、中高山脑山地、高山牧场四个区域。

气候

同仁县气候属大陆性高原凉温、冷温半乾旱气候,其特点是温度垂直变化明显,地区差异显着,气温日差较大,光照充足,日照强,降水变率大,雨热同季,有冷温季和乾湿季之分。
同仁县年平均气温5.6℃,最冷月平均气温-7.3℃,最热月平均气温16.2℃,1975年12月14日出现极端最低气温-23.0℃,2000年7月24日和25日出现历年极端最高气温35.0℃。年平均降水量401.4毫米,其中5-10月降水量355.1毫米,占全年的88.8%。年平均相对湿度56%,最小相对湿度为0。无霜期短,年平均无霜期134天。全年日照时数2548.7小时,占可照时数的57%。年平均风速1.5米/秒,最多风向NE风。年平均蒸发量为1397.3毫米。年雷暴日数44.1天。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据国土资源局统计,全县总面积319500公顷,其中:耕地面积9492.80公顷,园地面积29.24公顷,林地53063.48公顷,草地242821.05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984.27公顷,交通运输用地882.83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2053.44公顷,其他土地9173.00公顷。全县基本农田面积7828公顷,保护率达83%。

水资源

同仁县10条较大河流分属于隆务河、大南曼河两个水系。隆务河为黄河一级支流,大南曼河为黄河二级支流,两水系多年平均流量为24.9540立方米/秒。同仁县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5.1490亿立方米,多年平均自产水3.5392亿立方米,折合年均径流深110.19毫米,境内多年平均径流量3.5392亿立方米。

草地资源

同仁县草场资源丰富,拥有天然草地477.03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91.1%,草地可利用面积450.98万亩,占天然草地总面积的94.54%。从草地质量综合评定来看,同仁县天然草地质量较好,其中Ⅱ等草地面积最大,占全县天然草地总面积的48.66%,Ⅲ等草地居第二位,占33.62%,Ⅰ等草地位居第三,占13.96%,劣等草地面积较小。平均亩产鲜草207.27公斤,其中夏秋草地平均亩产草210.40公斤,冬春草地平均亩产草204.27公斤。

矿产资源

同仁县矿产资源丰富,是青海省十大矿产资源开发重点县之一。截止2011年,已开发利用的矿产有金、铜、铅、锌、建筑用砂石、砖瓦用粘土等6种。截止目前,全县设各种採矿权24家、探矿权14家,企业规模小,效益不佳,探矿工作程度低,矿产资源储量目前正在抓紧勘探。

人口民族

同仁县是一个藏民族聚居区。据统计,2011年末藏族人口65135人,汉族7597人,土族10308人,回族3631人,撒拉族1552人,保全族451人,蒙古族162人,其他183人。农牧业人口60780万人。

经济

综述
2012年上半年,同仁县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4530万元,比2011年同期增长7.2%,完成年计画的32.83%。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5560万元,比2011年同期增长2.46%;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6160万元,比2011年同期增长5.98%;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42810万元,比2011年同期增长7.98%。

社会

教育事业

截止2011年,同仁县有中国小90所,其中完全中学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7所,初级中学1所,完全国小51所,初小(国小只设1-3年级称之为初小)30所。在校中小学生13620人,其中高中在校生726人,国中在校生3122人,国小在校生9772人,教职工966人,其中专任教师921人。

医疗卫生

2011年,全县共有医疗机构16个,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县政府机关门诊,13所乡镇卫生院,其中有3箇中心卫生院,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45人,其中执业医师55人,执业助理医师5人,注册护士32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63人;全县72个行政村,有92个自然村卫生室,乡村医生97人;全县各卫生单位共有临聘人员60人。全县卫生服务人口为8.9万人,共拥有病床68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0.76张。

历史文化

同仁县是以藏民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自明清以来,逐步形成以隆务寺为中心的政教合一体制,各民族文化在这里相互融合,交相辉映,丰富多彩,民族文化的多元性是其特点之一。同仁地区交通相对闭塞,经济文化落后,古老原始文化保存较好。
同仁县是“热贡艺术”的发祥地,是藏族画家之乡,是青海唯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隆务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藏乡民间“六月会”和以唐卡、堆绣、雕塑为主的“热贡艺术”光彩夺目。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