莳萝子

莳萝子,中药名。为伞形科植物莳萝Anethum graveolens L.的果实。分布于我国东北、甘肃、四川、广东、广西等地有栽培。原产欧洲南部。具有温脾开胃,散寒暖肝,理气止痛之功效。用于腹中冷痛,胁肋胀满,呃逆食少,寒疝。
- 中文名称 莳萝子
- 别称 时美中、慈谋勒、莳萝椒、小茴香、瘪谷茴香、土茴香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
- 纲 双子叶植物纲
贮藏
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入药部位
果实。
性味
味辛,性温。
归经
归脾、胃、肝、肾经。
功效
温脾开胃,散寒暖肝,理气止痛。
主治
用于腹中冷痛,胁肋胀满,呃逆食少,寒疝。
相关配伍
1、治小儿气胀,霍乱呕逆,腹冷,食不下及胁痛:莳萝为末,糊丸如绿豆大。三岁三十丸,青皮汤下。(《普济方》莳萝丸)
2、治疝气偏坠,女子瘕病:莳萝一两二钱。炒褐色,为细末,无灰好酒调服。(《摄生众妙方》)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气阴不足及内有火热者禁服。
炮制
一、采集加工
夏、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果枝,打落果实,去净杂质,晒干。
二、炮制方法
1、莳萝子: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筛去灰屑。用时捣碎。
2、炒莳萝子:取净莳萝子,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鼓起为度。
形态特性
莳萝又名:洋茴香,野小茴,野茴香。一年生草本,稀为二年生,高60-120厘米,全株无毛,有强烈香味。茎单一,直立,圆柱形,光滑,有纵长细条纹,径0.5-1.5厘米。基生叶有柄,叶柄长4-6厘米,基部有宽阔叶鞘,边缘膜质;叶片轮廓宽卵形,3-4回羽状全裂,末回裂片丝状,长4-20毫米,宽不及0.5毫米;茎上部叶较小,分裂次数少,无叶柄,仅有叶鞘。复伞形花序常呈二歧式分枝,伞形花序直径5-15厘米;伞辐10-25,稍不等长;无总苞片;小伞形花序有花15-25;无小总苞片;花瓣黄色,中脉常呈褐色,长圆形或近方形,小舌片钝,近长方形,内曲;花柱短,先直后弯;萼齿不显;花柱基圆锥形至垫状。分生果卵状椭圆形,长3-5毫米,宽2-2.5毫米,成熟时褐色,背部扁压状,背棱细但明显突起,侧棱狭翅状,灰白色;每棱槽内油管1,合生面油管2;胚乳腹面平直。花期5-8月,果期7-9月。
生长环境
我国东北、甘肃、四川、广东、广西等地有栽培。原产欧洲南部。
鉴别
一、药材性状
双悬果多分离为分果,呈扁平广卵形,长3-4mm,宽2-2.5mm。表面呈棕色,侧棱延展呈翅状,合生面中央有一条棱线。气微香、味辛、麻舌。
二、饮片性状
莳萝子参见"药材性状"项,炒莳萝子形如莳萝子,表面棕褐色,香气较浓。
药理作用
抗真菌作用。
现代应用
用于治疗腰痛,胁痛和疝气肿痛等。
相关论述
《日华子》:"健脾,开胃气,温肠,杀鱼,肉毒。补水脏及壮筋骨,治肾气。"
食物营养成分
食物名称 | 莳萝子 |
含量参考 | 约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
能量 | 305 千卡 |
蛋白质 | 16 g |
脂肪 | 14.5 g |
饱和脂肪酸 | 0.7 g |
多不饱和脂肪酸 | 9.4 g |
单不饱和脂肪酸 | 1 g |
碳水化合物 | 55.2 g |
膳食纤维 | 21.1 g |
叶酸 | 10 μg |
钠 | 20 mg |
镁 | 256 mg |
磷 | 277 mg |
钾 | 1186 mg |
钙 | 1516 mg |
铁 | 16.3 mg |
锌 | 5.2 mg |
维生素A | 3 μg |
维生素B1(硫胺素) | 0.42 mg |
维生素B2(核黄素) | 0.28 mg |
烟酸(烟酰胺) | 2.81 mg |
维生素B6 | 0.25 mg |
维生素C(抗坏血酸) | 21 m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