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之楚三日

苏秦作为大游说家,其心理素质非常之高。他没有因为拒绝召见而心灰意冷,而当他见到楚王后也没有忘乎所以,把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和盘托出,而是以退为进,马上辞行。如此反而掌握了心理上的主动权,让楚王十分迫切的听从他的意见、答应他的要求,把他奉为上宾。
启示:可见,在说服他人时,光有学识是不能被人接纳的,顽强的毅力和冷静的心态是以识取信的关键。
选自 《战国策·楚策三》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即策士〕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这部书有文辞之胜,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 作品名称 苏秦之楚三日
- 作品出处 战国策·楚策三
原文
苏秦之①楚,三日乃得见乎②王。谈卒③,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④寡人,曾⑤不肯留,愿⑥闻其说⑦。"对曰:"楚国之食贵于⑧玉,薪⑨贵于桂⑩,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⑾令臣食玉炊桂,因⑿鬼见帝。"王曰:"先生就舍,寡人闻命⒀矣。"
译文
苏秦来到楚国,过了3天才见到楚王。交谈完毕,就要向楚王辞行。楚王说:"我听到先生的话,就像听到古代贤人一样,现在先生不远千里来到这见我,为什么不肯多待一些日子呢?我希望听到您的意见。"苏秦回答说:"楚国的粮食比宝玉还贵,楚国柴禾比桂树还贵,看到前来拜见的大臣就像见到高贵的小鬼一样难,要见到大王就像要求见天帝一样难;现在要我拿宝玉当粮食,拿桂树当柴禾烧,通过小鬼见高高在上的天帝……"楚王打断苏秦的话,说:"请先生到客馆住下吧,我接受教诲了。"
字词解释
1.之:到……去
2.乎:于
3.卒:完,结束
4.临:到
5.曾:竟然
6.愿:希望
7.其说:您的见教
8.于:比
9.薪:柴草
10.桂:桂树
11.今:现在
12.因:依靠,凭借,通过
13.闻命:听到您的建议
14."三日乃得见乎王"中的乃:才
15."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中的乃:于是,就
16.舍:宿舍
17.命:命令
18之:到,去
19.就舍:回到馆舍
习题答案
1.之:到,去。
2.乎:于。
3.卒:完,结束。
4.临:到;到……跟前。
5.曾:竟然。
6.于:比。
7.因:依靠,凭借,通过。
8.得:能够,可以。
9.闻:听。
10.食:吃。
两个"乃"字:
1.三日乃得见乎王:才
2.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又
翻译:请在文中找。
断句:
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
与下列例句中"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
A.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 B.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C.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1).无论什么人做事都要有耐心,说话要有技巧;(2)即使有才能的人也要懂得尊重别人,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
评析
启示
词中有词,话中有话。苏秦作为大游说家,心理素质非常之高。他没有因为拒绝召见而心灰意冷,而当他见到楚王后也没有忘乎所以,把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和盘托出,而是以退为进,马上辞行。如此反而掌握了心理上的主动权,让楚王十分迫切的听从他的意见、答应他的要求,把他奉为上宾。可见,在说服他人时,光有学识是不能被人接纳的,顽强的毅力和冷静的心态是以识取信的关键。
人物形象
苏秦:能言善辩,有敏锐的政治眼光
楚王:傲慢,但善于采纳正确的意见 ,也有一双慧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