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C缺乏病
- 挂什么科 内科
- 哪些症状 倦怠、全身乏力、精神抑郁、多疑、虚弱、厌食、营养不良、面色苍白、轻度贫血、牙龈肿胀、出血
- 好发人群 任何年龄
- 需做检查 血尿常规、维生素C测定、X线、毛细血管脆性试验
- 引发疾病 骨质疏松、佝偻病
病因
1.摄入不足 如孕母营养适当,小儿出生时有适宜的维生素C储备,脐血血浆维生素C含量比母血浆高2~4倍,故3个月以下婴儿发病较少。但如孕母饮食缺乏维生素C,新生儿也可患坏血病。正常人乳含维生素C约40~70mg/L(4~7mg/dl),可满足一般婴儿的需要。人乳中维生素C含量与乳母摄食维生素C多少成正比例。如乳母饮食缺维生素C,其乳儿可患坏血病。新鲜兽乳所含维生素C比人乳少,牛乳中含量一般只有人乳的1/4,经储存、消毒灭菌及稀释等手续后,所存无几。因此,用牛乳、羊乳或未强化乳粉、奶糕、面糊等喂养的婴儿,如不按时补充维生素C、水果或蔬菜,极易发生坏血病。年长儿发生坏血病是因饮食中缺乏新鲜蔬菜、水果所致。2.需要增加 新陈代谢率增高时,维生素C的需要量增加。生长活跃时,体内组织的维生素C含量锐减。早产儿生长发育较快,维生素C的需要量相对较正常婴儿为大,应予较多补充。热性病、急慢性感染性疾病如腹泻、痢疾、肺炎、结核等病时,维生素C需要量都增加,如患病时间较长,且未增加维生素C摄入,易并发轻重不等的坏血病。
3.其他因素 如长期摄入大量维生素C,其分解代谢及肾脏排泄增加以降低血浆维生素C浓度。如突停用大量维生素C,可发生坏血病。孕期长期应用大量维生素C,新生儿即使生后每日摄入常规量的维生素C,仍可能患坏血病。
症状
维生素C缺乏的最重要和最早的表现是龈炎、龈出血和龈肿胀。牙龈肥大过长,松软如海绵,暗紫红色,稍按压即出血,肿大的牙龈可覆盖牙冠,可能出现表面糜烂、溃疡及继发感染,常有疼痛和血腥样口臭。若存在局部刺激因素或口腔卫生不良,可使症状加剧,逐渐发展成牙周炎,最后牙齿松动而脱落。除牙龈出血外,其他口腔粘膜亦可见出血或瘀斑。若颞颌关节内有出血,则患者在张口、闭口时有疼痛。此外伤口愈合障碍,对传染的易感性增加,易并发坏死性龈口炎。
检查
1,X线检查2,实验室检查
毛细血管脆性试验:
1.压迫法 这是一种最简单的方法,用两手拇指与食指在受试者的皮肤上用力夹紧1分钟,然后仔细观察受试者的皮下有无出血点,并计算出血点的数目。
2.正压法(量血压法) 按一般量血压的方式,使水银柱升高至6.7kPa(50mmHg)时或收缩压与舒张压的中值,维持此压力约15min,然后以直径60mm的橡皮圈印在受试者的肘窝部,记录圈内出血点数,圈内出血点<5>8个为不正常。
鉴别
应认真进行鉴别诊断以免因漏诊而贻误有效的治疗,或因误诊为局部炎症而进行不必要的外科手术。肢体肿痛
应与化脓性关节炎、骨髓炎、蜂窝织炎和深部脓肿等鉴别。这些病多见于单侧肢体,并有局部红肿与灼热,全身症状显着,多有高热、中毒现象及白细胞增加,均与坏血病明显不同。风湿性关节炎少见于2~3岁以下婴儿,且为游走性,还有其他风湿热的特异性症状和体征可资鉴别。
肢体假瘫
须与脊髓灰质炎、佝偻病、创伤、先天性梅毒等鉴别:①脊髓灰质炎表现弛缓性瘫痪,无肿痛,并有其他周身性症状,与坏血病迥然不同;②佝偻病有特殊体征和X线所见;③创伤病例应有受伤史,而双侧对称受伤者极少。X线检查其差别非常显着;④先天性梅毒多发生于4个月以下幼婴,母亲患显型或隐型梅毒,患儿具有先天梅毒的特异性体征,血清学检验及X线长骨摄影可资鉴别。
出血症状
应与其他出血性疾病鉴别:①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血友病等可根据血小板、出血和凝血时间及其他凝血试验和家族史予以鉴别;②白血病的出血,同时血象及骨髓象有其特征性变化;③败血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有神经系统体征及脑脊液变化,还易从皮肤紫癜内及脑脊液内找到致病菌,容易鉴别;④眼窝出血和眼球突出时应与神经母细胞瘤及慢性黄色瘤鉴别,后二者无其他坏血病的特征;⑤牙龈出血时,当与牙龈炎鉴别,后者在婴儿少见,其牙龈大都潮红,且不伴有坏血病的其他症状。
并发症
本病可与佝偻病、营养不良同时存在。并发佝偻病时,在X线片上就会出现这两种病的不同表现,以致混淆不清。坏血病患儿抵抗力降低,常并发感染如中耳炎、疖病、肺炎等。
预防
母乳维生素C含量高,是强调人乳喂养的理由之一。孕妇和乳母的饮食应包括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如新鲜蔬菜和水果等,或维生素C片溶于水加糖口服,其维生素C的需要量约为每日80~100mg或更多,可以保证胎儿和乳儿获得足够的抗坏血酸。诸福棠(1936)曾做过实验,只要每日摄入大白菜和白萝卜各0.5kg,母乳所含维生素C的浓度即能高达60mg/L(6mg/dl)。新生儿生后2~4周即应补充含维生素C多而且能被新生儿消化的饮食,如鲜桔挤出之汁、番茄汁、白菜汤、萝卜汁等,4~5月时开始喂菜泥。人工喂养的婴儿每天都应补充适量维生素C。正常婴儿维生素C每日供给量为30mg,幼儿为30~35mg,年长儿为40~60mg,早产儿则应每日给100mg为我国营养学会1988年所推荐。患病时维生素C消耗较多,应予以较大剂量。
治疗
维生素C缺乏病轻症病人每天服维生素C 200~300mg,重症300~500mg,感染时剂量应增加,分3次在饭前或吃饭时服用。如患者不能口服或吸收不良时,可用肌内或静脉注射,1次/d(婴幼儿100~200mg,成人500~1000mg),症状明显好转时,减至50~100mg,3次/d,口服。此外,还要根据需要适当补充其他维生素,特别要注意补充同时缺乏的维生素D。合并巨幼红细胞贫血者,维生素C治疗量应加大,另给适量叶酸。对症处理,如保持口腔清洁,预防或治疗继发感染、止痛。有严重贫血者,可给予输血,服铁剂。重症患者,如果有骨膜下巨大血肿或有骨折,不需手术治疗,用维生素C治疗后血肿可渐消失,骨折自能愈合,但有骨骼错位者,恢复较慢,可经数年之久。骨骼病变明显的患儿,应安静少动,以防止骨折及骨骺脱位。有牙龈出血者应注意口腔清洁。有并发症者应针对病因和症状予以适当的处理。
饮食
1、维生素C富含于新鲜的蔬菜水果之中,如苹果、鲜枣、橘子、西红柿、萝卜汁、土豆、甘薯、草莓、菠萝等蔬果中就富含维生素C。2、可适当吃维生素C片。
3、维生素C微量来源:谷类及其制品、牛奶、蛋、鱼、坚果类等食物。
4、补充维生素C时绝对不能吃虾,虾等软壳类食物含有大量浓度较高的五氧化砷。在服用维生素C后,由于化学作用会转变为有剧毒的三氧化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