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棕竹

细棕竹(学名:Rhapis gracilis Burret)丛生灌木,高1-1.5米,茎圆柱形,有节,直径约1厘米。叶掌状深裂成2-4裂片,裂片长圆状披针形,长15-18厘米,宽1.7-3.5厘米,具3-4条肋脉,先端通常渐狭,有不规则的急尖的齿,边缘及肋脉上具粗糙的细锯齿;横小脉不多,明显波状;叶柄很纤细,长8-11厘米,宽1.5-2毫米,上面扁平,背面稍圆,截面呈半圆形,边缘具脱落性的鳞秕状物顶端具钝三角形或几圆形的小戟突;叶鞘被褐色、网状的细纤维。花序长约20厘米,分枝少,极张开;花序梗上有2-3个大佛焰苞,管状,长4-7厘米,顶端一侧裂开;花小,雌雄异株。果实球形,蓝绿色,直径8-9毫米;果被高5毫米,花萼几乎裂至一半,裂片形;花冠裂片变成长而纤细的实心柱状体,长3-4毫米。种子1颗,球形,直径6-米。果期10月。产中国广东西部,海南及广西南部。模式标本采自广东云浮。树形矮小优美,可作庭园绿化材料。
- 中文名 细棕竹
- 学名 Rhapis gracilis
- 别称 龙州棕竹;小叶棕竹
- 二名法 Rhapis gracilis Burret
- 界 植物界
形态特征

丛生灌木,高1-1.5米,茎圆柱形,有节,直径约1厘米。叶掌状深裂成2-4裂片,裂片长圆状披针形,长15-18厘米,宽1.7-3.5厘米,具3-4条肋脉,先端通常渐狭,有不规则的急尖的齿,边缘及肋脉上具粗糙的细锯齿;横小脉不多,明显波状;叶柄很纤细,长8-11厘米,宽1.5-2毫米,上面扁平,背面稍圆,截面呈半圆形,边缘具脱落性的鳞秕状物顶端具钝三角形或几圆形的小戟突;叶鞘被褐色、网状的细纤维。
花序长约20厘米,分枝少,极张开;花序梗上有2-3个大佛焰苞,管状,长4-7厘米,顶端一侧裂开;花小,雌雄异株。果实球形,蓝绿色,直径8-9毫米;果被高5毫米,花萼几乎裂至一半,裂片形;花冠裂片变成长而纤细的实心柱状体,长3-4毫米。种子1颗,球形,直径6-米。果期10月。
生存环境
喜温暖湿润及通风良好的半阴环境,不耐积水,极耐阴,畏烈日,稍耐寒可耐0℃左右低温。 夏季炎热光照强时,应适当遮荫。适宜温度10-30℃,气温高于34℃时,叶片常会焦边,生长停滞,越冬温度不低于5℃,但可耐0℃左右低温,最忌寒风霜雪、在一般居室可安全越冬。株形小,生长缓慢,对水肥要求不十分严格。要求疏松肥沃的酸性土壤,不耐瘠薄和盐碱,要求较高的土壤湿度和空气温度。
分布范围
产广东西部,海南及广西南部。模式标本采自广东云浮。
繁殖方法
棕竹可用播种和分株繁殖,家庭种植多以分株繁殖为主。

播种以疏松透水土壤为基质,以利成活和生长。分株繁殖一般常在春季结合换盆时进行,待萌发新枝后再移至向阳处养护,然后进行正常管理。棕竹盆栽可用腐叶土、园土、河沙等量混合配制作为基质,种植时可加适量基肥。旺盛生长期5-9月份每月施液肥1-2次;盆土以湿润为宜,宁湿勿干,但不能积水否则容易烂根。秋冬季节适当减少浇水量。生长季要遮阴,尤其夏季忌烈日暴晒,否则叶片发黄,植株生长缓慢而低矮,一般遮阴度掌握50%左右。棕竹生长要求通风良好的环境,如通风不良易发生介壳虫。若少量发生,应及时人工刮除,并用800倍氧化乐果液防治,同时注意通风透气,及时修剪枯枝败叶。
栽培技术
棕竹生长期应该经常在植物的叶片上喷洒水分,适合盆栽。
棕竹虽然耐阴,但也需要适当的光照,如果太少光照,会导致叶片变黄,如果再加上通风不良,植物会产生寄生虫,影响植物的生长。
每次施肥要量少,次数要多。以有机肥为主,微量肥料作为辅助。
病虫防治
病害防治
大叶棕竹常见有叶斑病、叶枯病和霜霉病危害,可选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一800倍液或用1%波尔多液喷洒防治。
虫害防治
虫害主要有介壳虫,可用80%的敌敌畏乳剂1000 -1500倍液或用40%氧化乐果乳剂1000倍液喷杀。
主要价值
树形矮小优美,可作庭园绿化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