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涧西周氏源自江西,自始迁祖振宗公(1381—1445)至今已二十余代,历600余年,后裔人丁兴旺,才杰辈出,遍布海内外。
据爱好者考究,涧西周氏至乾隆十四年,支祖书五公等创修族谱,至嘉庆年间,鑒青公等重修之,至光绪年间,篁修公等纠族三续,至民国五年,榥荣公等完成四修。其后,因涧西周氏后人分布广,人数多,家族资料存世少而零散,全族续修难度极大,先后有数支单独续谱,创修了多支五修谱
基本介绍
- 本名:周辛浦
- 字号:振宗公
- 所处时代:明代洪武
- 民族族群:汉
- 出生地:江西
- 出生时间:1381
- 去世时间:1446
- 主要成就:修缮岳麓书院
人物介绍
宁乡涧西周氏--亦称宁乡涧西汝南周氏,也称小源沖周氏。尊始迁祖周辛甫,字振宗(1381--1445年)。周公辛甫因明永乐年间靖难有功,后随谷王朱橞来长沙任卫指挥佥事。(一说其父初仕攸水,携其弟孟宗来楚)。开第驿步门(今长沙市河西之西大门)。后葬长沙市岳麓山之菴子沖,俗称“天鹅饮水”处,现在亦称“鹅形山”,(距现在的湖南省省委党校约一公里)。墓地20世纪60年代被毁。配吴氏,生子四:志高、志亮、志宏、志宽。三支皆有后,惟志宽无传。子孙徙居宁邑涧西、小源沖、管家嘴、团山湾、八字口等处,为了敦本睦族,其族人在1749年(乾隆14年岁次己巳)首修族谱。其时已经派衍十四,历三百多年。再于1816年嘉庆21年二修族谱,又于1869年同治8年三修族谱。其族人于乾隆24年己卯(1759年)在益邑十九里八字口之下壕山修宗祠一座,(该地今为宁乡县朱良桥乡左家山村铁炉沖)。至今繁衍昌盛,星罗棋布,仕、学海内外比比皆是。周凤九、周光召父子推为翘楚。其族人(章派周伯喈、光派周寿全父子)保存有完整的1916年四修族谱,2013年族人(诗派周诗平)做成了电子谱,涧西周氏网站,修建祠堂,续五谱正在筹备之中。敬请宗亲回复联繫
派语:
辛志马腾宗(金),承邦(之绍)玉士德;
宪孔大家修,文章光上国;
诗书启后贤,礼义辉先哲;
忠孝继芳声,经猷昭法则;
盛遇庆明良,秉真纡伟策。
堂号:汝南堂。
人物生平
原籍江西,从明成祖靖难,封指挥佥事……徒居宁乡涧西小源村。宣德七年(1432)捐资重建香山寺。子义官志高,慷慨好义捐修岳麓书院讲堂及道林寺田八十七亩。”
光绪《善化县誌》(长沙县旧称善化)中的原文曰:“周辛甫,江西人,从燕王靖难,封都指挥佥事。后随谷王之长沙,授卫指挥。明中叶,“正统(1436-1449)中,天下教官多缺,而举人厌其卑冷,多不愿就”,有识之士莫不嚮往书院之教。成化(1465-1487)间,恢复书院之势渐兴,1477年象山书院恢复,民间书院之兴再次形成高潮。在这一背景下,岳麓书院开始重建。明代岳麓书院最早的一次修复是1432年(宣德七年),它早于象山书院的恢复。这次修复完全是由民间集资促成的。捐资者是宁乡涧小源沖任指挥佥事的周辛甫父子。他们“慷慨好义,捐修岳麓书院讲堂及道林寺田八十七亩”。1469年(成化五年),长沙知府钱澎再次兴复书院,但不久又废。明代岳麓书院的真正兴复,是在1494年(弘治七年)长沙府通判陈钢手中实现的。这次复建书院5间,并建崇道祠以把晦庵、南轩二先生。1496年,长沙府同知杨茂元和知府王又在陈钢重建基础上,“辟道路,广捨宇,备器用,增公田,储经书”。至此,岳麓书院基本恢复旧观,重新开学的条件已经完备,荒芜百年的局面即告结。
轶事典故
辛公的最高官职应是“卫指挥使”(或称卫指挥)。四谱列有《振宗公传》,在述其职官时只说“因功授指挥佥事”,后加授“户部侍郎”。四谱序,跋中有称侍郎公,指挥公、指挥佥事者,
明代“卫”分京卫(御林军),屯卫(地方战守部队),王卫(分封诸王护卫兼战守),属师一级军事组织。中华书局新版《明史·职官志》卷六1860页载:京卫长官为卫指挥使。下属分别为指挥同知(都指挥),指挥佥事、镇抚、千户等。辛甫公随燕王朱棣军队攻南京前即授指挥佥事。其后还可能担任过都指挥。辛公随谷王朱橞入湘后授卫指挥使,当属“王卫”编制。《明史·职官》1865页又载:王府卫“设官如京卫”。后由户部尚书湘阴人夏元吉疏荐辛公“均丈”平均地权。事成后因功加授户部侍郎
引同治《宁乡县誌》中原文曰:宗亲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