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纺车图

2022-07-05 18:40:13 百科资料

《纺车图》是北宋画家王居正所创作的一幅设色画,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该图画面上纺车忙碌着,一位面貌年轻村妇怀抱着哺乳的婴儿,坐在纺车前操作,稍远处一位老年村妇站立为之牵线。画面右侧绘有一个嬉戏的儿童,两位村妇之间则点缀一只小犬正在撒欢地玩着。背景描绘着随风披拂的柳树丝及其几段又粗又硬的树枝干。图中人物头发荆钗蓬鬓,鹑衣百结,曲尽情状,面目如生。

  • 中文名称 纺车图
  • 作者 王居正
  • 创作年代 北宋
  • 规格 纵21.6 厘米, 横69.2厘米
  • 材质 绢本

画作内容

  纺车图是绢布手卷,纵21.6 厘米, 横69.2厘米,设色画,内容是农村中妇女纺线的情景。该画面的中心放着一架纺车,其傍置一竹筐,位中年妇女坐小椅上,左手抱着婴儿哺乳,右手轮转车机,前面站着一位老年妇女两手牵机。村妇身后有一儿童,席地而坐,手中拿着杆,牵着一只蟾蜍,活泼可爱。中间闻一小犬,画右有两棵老柳树,布景简洁,但却显出农村前条气象。

  元代书法家赵孟頫为此图题跋:"图虽尺许,而气韵雄壮,命意高古,精采飞动,真可谓神品者矣。"

  明代画家吴宽亦于其上题诗并跋语:"可爱河东王氏子,丹青施誉动祥符。不传罗绮游春态,只画茅檐纺车图。"

创作背景

  大中祥符年间(1008年-1016年),北宋为了修筑宫殿、寺庙,招来一些从事建筑彩绘和壁画的民间画匠。由于王居正出身劳动人民,深谙民间疾苦,对下层贫苦农民有深厚的感情,所以画面反映的题材意义和人物形象,与宫廷画家及士大夫笔底的"农家乐"形象大异其趣。《纺车图》正是王居正看到妇女纺线情景所创作的一幅农家图。

艺术鉴赏

构图

  该图表现农村妇女的户外劳动。全幅主题突出,构图巧妙。近景描绘的人物被两条飘浮不定的线条分为两组,线的一端是边摇纺车边哺乳的中年妇女、围其左右戏青蛙的童子和狂吠的黑犬;另一端是弯腰伛背、双手拉着线团的老媪。人物彼此间聚散自然,神韵相通。图中纺车、竹筐、杌凳用界画形式表现,刻画精工写实。人物的衣纹用转折劲利的"战笔描"表现,中锋行笔,线条细劲圆润,随着人物形体的变化而顿折曲转,从而准确地塑造出人物的形态和衣料的柔软质地。

形象

  图中的女性形象与晋代顾恺之、唐代周昉笔下的仕女相比,没有娇美的相貌、诱人的身材、华丽的服饰及尊贵的地位,她们仅是生活中最为普通的农村妇女。衣裤迭经补缀的老妇面容憔悴,动作迟缓,艰辛的生活令其相貌充满沧桑感。作者以写实的艺术手法不加美化地表现她们,意在赞扬她们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及朴实无华的个性美,同时也表达了对她们贫苦生活的同情。

后世影响

  从绘画史的角度来看,《纺车图》并非在技法或风格创新上有重大突破或建树,其难得可贵价值在于它表现了下层劳动人民真实的劳动场面,为人们了解研究当时的社会和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形象资料。

历史传承

  该图流传有绪,在南宋时为贾似道收藏。

  元代延佑四年(1317年),赵孟頫在燕京以五十金购得。

  明代初为袁廷玉(柳庄)获取,明代中期杨维新从袁氏家购得。万历年间(1573-1619年)它被周敏所收藏。

  清代初为仁和龚翔麟(蘅圃)收藏,乾隆朝时归江西陈玉方(希祖),嘉庆朝素村用旧拓唐楷碑向陈玉方换取此画,光绪年间(1875-1908年)归陆心源所得,清末归武进盛所有。

  20世纪50年代,国家从香港将其购回,旋即入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重要展览

  在2014年4月30日至6月29日期间,北京故宫院开展"故宫藏历代书画展",其中《纺车图》在北京故宫武英殿书画馆开展。

作者简介

  王居正(生卒年不详),乳名憨哥,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北宋画家王拙之子。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被招募至汴京(今河南开封)参与皇家宫殿的营造工程。其作画注重写实,落笔前反复观察,认真思考,力求于创作中真实地再现客观对象 。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