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荐相

管仲荐相是一个成语故事,是说管仲虽与鲍叔牙交好却未推荐鲍叔牙任相。表现他真正处于公心,为齐国的长远利益打算。出自《吕氏春秋 贵公》。
- 中文名称 管仲荐相
- 性质 成语故事
- 时代 齐国
- 主人翁 管仲 齐桓公
- 记载 《吕氏春秋 贵公》
原文
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病病矣,渍甚,国人弗讳,寡人将谁属国?"管仲对曰:"昔者臣尽力竭智,犹未足以知之也,今病在于朝夕之中,臣奚能言?"桓公曰:"此大事也,愿仲父之教寡人也。"管仲敬诺,曰:"公谁欲相?"公曰:"鲍叔牙可乎?"管仲对曰:"不可。夷吾①善鲍叔牙,鲍叔牙之为人也,清廉洁直,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勿已,则隰朋其可乎?""隰朋之为人也,上志而下求②,愧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其于国也,有不闻也;其于物也,有不知也;其于人也,有不见也。勿已乎,则隰朋可也。"
选自《吕氏春秋 贵公》
①夷吾:管仲,名夷吾。桓公时为齐相,帮助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②上志而下求:意为"对高于自己的人总想努力赶上,对不如自己的人则劝勉不息"。
译文
管仲得了重病,齐桓公去问候他,说:"仲父您的病,更加沉重了,国内百姓都已经无法避讳这件事,我将把国家 托付给谁呢?" 管仲回答说:"以前我尽心竭力,还不能知道可以托付国家的人选,如今重病,命在旦夕,我怎么能说得出呢?" 齐桓公说:"这是国家大事,希望仲父您指点我啊。" 管仲恭敬地回答,说:"您打算让谁担任宰相呢?" 齐桓公说;"鲍叔牙可以吗?" 管仲回答说:"不行。我和鲍叔牙交情很好,鲍叔牙的为人清正廉洁,刚直不阿,看到不像自己(那样正直)的人,便不去接近人家;一旦听到别人的过错,一辈子也不能忘记。"齐桓公说:"不得已的话,那么隰朋可以吗?"管仲回答说:"隰朋的为人,对胜过自己的人(贤人)追羡不已,对赶不上自己的人则劝勉不息,(常常)以自己赶不上黄帝为羞愧,对赶不上自己的人表示同情;他对于国政,细枝末节不去过问;他对于事物,分外的不去了解;对于人,不刻意去找小毛病。一定要我推荐宰相人选的话,那么隰朋是合适的。"
常见题型
句型特点和加点字
1、寡人将谁属国? 宾语前置
2、臣奚能言? 宾语前置
3、公谁欲相? 宾语前置
4、视不己若者/而哀不己若者 宾语前置
渍:这里是病的意思
夷吾:管仲之名
隰朋:齐大夫,曾助管仲帮齐桓公成就霸业
勿已:不得已
上志:把上贤之人记在心里
志:记
问:询问
讳:避忌
属:同"嘱"嘱托
愿:希望
善:了解
比:亲近
过:过错
综合分析题
1、"其于国也,有不闻也;其于物也,有不知也;其于人也,有不见也。" 简要概括隰朋这个人
答:1、对国政有一定原则 2、对事物抓大放小 3、对于他人不拘小节
2、本文是节选,篇名"贵公"。读了本文,说说贵公的具体表现
答:管仲和鲍叔牙是好友,但在管仲临终前却不肯推荐鲍叔牙,而是推荐隰朋做齐相,足以表明他的正直,为 齐国的长远发展考虑。
管仲简介
管仲(约前723或前716-前645):姬姓,管氏,名夷吾,谥曰"敬仲",华夏族,春秋时期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人,史称管子。春秋时期法家人物。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周穆王的后代,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