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果

神秘果(学名:Synsepalum dulcificum Daniell),又名变味果,属于山榄科多年生矮生灌木,神秘果的果肉酸涩,但内含有神秘果蛋白,吃了神秘果半小时内,接着吃其他酸性水果,会觉得这些酸水果不再是酸味,而变为甜味,故名神秘果。另外其籽大而苦,叶可泡茶,树形美观,也可作盆景。
神秘果别称梦幻果、奇迹果。它的果肉中含神秘素,能改变人的味觉,吃神秘果后几小时内吃酸的食物,味觉显著变甜。可鲜食,也可制成酸性食品的助食剂,制成糖尿病人需要的甜味的变味剂。神秘果也是有趣的观赏植物,宜在中国高温、高湿的亚热带、热带地区种植。是一种将观赏价值与经济价值集于一身的水果。
- 拉丁学名 Synsepalum dulcificum Daniell
- 别称 变味果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
- 纲 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
形态特征
乔木或灌木,有时具乳汁,髓部、皮层及叶肉有分泌硬橡胶的乳管,幼 嫩部分常被锈色、通常2叉的绒毛。单叶互生,近对生或对生,有时密聚于枝顶,通常革质,全缘,羽状脉。托叶早落或无托叶。

花单生或通常数朵簇生叶腋或老枝上,有时排列成聚伞花序,稀成总状或圆锥花序,两性,稀单性或杂性,辐射对称,具小苞片;花萼裂片通常4-6,稀至12,覆瓦状排列,或成2轮,基部联合;花冠合瓣,具短管,裂片与花萼裂片同数或为其2倍,覆瓦状排列,通常全缘,有时于侧面或背部具撕裂状或裂片状附属物;能育雄蕊着生于花冠裂片基部或冠管喉部,与花冠裂片同数对生,或多数而排列成2-3轮,分离,花药2室,药室纵裂,通常外向;退化雄蕊有或无,如存在则与雄蕊互生,鳞片状至花瓣状,通常无残存花药;雌蕊1,子房上位,心皮4或5(1-14),合生,中轴胎座,每室1侧生下转(肉实树属)或上转胚珠,着生于胎座基部,珠被1层,珠孔向下,花柱单生,通常顶端分裂。
果为浆果,有时为核果状,果肉近果皮处有厚壁组织而成薄革质至骨质外皮。种子1至数枚,通常具油质胚乳或没有,种皮褐色,硬而光亮,富含单宁,有各种各样的疤痕,子叶薄或厚,有时叶状。
分布情况
主要分布于东半球和美洲热带地区,在欧洲及热带以外的亚洲无分布。我国有14属28种,主产华南和云南,少数产台湾, 1种延至西藏东南部。其中有5种是由国外引种的。

生态习性
神秘果属山榄科热带常绿灌木又称变味果,原产于西非、加纳、刚果一带,性喜高温多湿,生长适温为20~30℃,田间种植以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PH值4.5~5.8之酸性砂质土壤。

繁殖方式
神秘果以种子、插条发,空中压条等方法繁殖,以插种为主,可采用点播、撒播或条播,种子随采、随播,不可曝晒或久存,种子入土2厘米左右,发芽率可达100%,当小苗长到5厘米左右,有4~5片真叶时, 可进行移植,在苗期要加强肥水管理和适当荫蔽,神秘果生长缓慢,一般植后3~4年才开花结果,采用无性繁殖可提前1~2年结果,并可矮化树型提高观赏价值。
栽培技术
神秘果的奇妙作用已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及开发利用。

神秘果以种子、插条发,空中压条等方法繁殖,以插种为主,可采用点播、撒播或条播,种子随采、随播,不可曝晒或久存,种子入土2cm左右,发芽率可达100%,当小苗长到5cm左右,有4~5片真叶时,可进行移植,在苗期要加强肥水管理和适当荫蔽,神秘果生长缓慢,一般植后3~4年才开花结果,采用无性繁殖可提前1~2年结果,并可矮化树型提高观赏价值。
神秘果适于密植,植距1.5~3m,宜选择排水良好、有机质含量较高的低洼地或平缓坡地种植,神秘果要求温湿条件较高,适宜于热带亚热带海拔潮湿地区生长,但仍还有一定耐旱、耐寒能力,在冬季最低气温3~5摄氏度时,会对幼枝和叶产生冷害,但不致死,8~10摄氏度可安全过冬。
主要价值
食用价值
熟果可生食、制果汁、制成浓缩锭剂、果汁组合无糖柠檬冰棒(神秘果冰棒)种子可生食及制成浓缩锭剂。叶子是一种纯天然的植物味精。不但百搭任何煲炖汤和火锅,面食汤底,使汤鲜甜美味,有营养;能用来制作各种风味的卤味;还能用来泡茶,或是与其他茶叶的混搭同泡,都能让你的口腔享受一场极致的茶文化。

药用价值
因果实含有特殊的醣蛋白,可将酸度高的水果转化成琼浆玉露般的甘甜。常生吃熟果或浓缩锭剂具有调整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痛风、尿酸、头痛等,达正常值稳定作用之功效。果汁涂抹于蚊虫叮咬处能消炎消肿。种子可解心绞痛、喉咙痛、痔疮等。叶子泡茶或做菜能调整高血糖、高血压、保护心脏、美颜瘦身、排毒通便、控制尿酸、减轻痛风痛证、且能解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