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白陶鬶

2022-07-16 05:21:58 百科资料

白陶鬶是新石器时代的文物,现存于安徽博物院。

  • 中文名称 白陶鬶
  • 馆藏地点 安徽博物院
  • 所属年代 新石器时代
  • 类别 文物

泗水尹家城

基本信息

  白陶鬶(Whitepotterygui)

  规格:高29.2厘米TotalHeight29.2cm

  年代:山东龙山文化LongshanCultureinShandongProvince

文物类型

  质地类型:陶器

  功用类型:炊具

  栏目关键词:史前时期酒具

  收藏地:山东大学考古系theDepartmentofArchaeology,ShandongUniversity

  主题词或关键词:白陶鬶

  辅助分类项:烧水器

出土背景

  泗水尹家城白陶鬶出土于山东省泗水县尹家城遗址,夹砂白陶,方唇,斜直流稍矮,粗短颈,把手外卷,沿面有凹槽,分裆袋足,把手下的一袋足相对较肥大。颈部有凸弦纹三周,有小横耳一对。器口上有盖,既可保温,又可防止灰尘杂物入内,在设计上较其他同类陶鬶更为合理。是山东龙山文化陶器的精品之作。

文化背景

  鬶是史前东夷人创造的一种造型别致的器物,既实用又美观。东夷人崇尚鸟图腾,把自己喜爱的鬶做成各种各样的禽鸟形象,有的似展翅欲飞的鸟,有的似仰首高歌的雄鸡,造型独特,姿态生动,是很有地方特色的典型器物。由于它独特的特征,为周边部族所模仿,在今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湖北甚至江西都发现了类似鬶的器物。龙山文化晚期,造型优美的白陶鬶和胎质细薄的黑陶罍实际上已经具有礼器的功能,它们多成组地被随葬在一些大墓中,与薄如蛋壳的黑陶高柄杯共出,共同组成了成套的酒礼器。

  鬶是原始先民用来烧水的容器,古人运用形象夸张的艺术手法,以三足鼎立的稳定性原则为基础,创出三个袋形锥足,具有增加受热面积以缩短烹煮时间的作用。这件白陶鬶是我国所有白陶鬶中历史最悠久、造型最美、形制最完整的一件,该器是由高岭土经1200℃左右的高温烧制而成。胎壁较薄,质地却很坚硬,体现了制陶技术的又一新进步。

山东青岛

  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 。高13 口径7.8厘米,1979年11月青岛胶州三里河出土。

  此器,鸟喙形流上翘,颈部细高,腹部与空心袋足相通,肩与颈部之间塑有一大一小两个鋬手,大者为扁条形,小者为绳索形。腹中部饰一周附加堆纹。此器形态独特,制作规整,器表光洁,风格朴素,是龙山文化早期的代表器物。

安徽省萧县

  新石器时代

  通高19厘米 口径8厘米 腹径42厘米

  1960年安徽萧县花家寺遗址出土 藏于安徽省博物馆

  泥质白陶。敞口,细长颈。扁带形鋬,三袋状足。腹中部有锯齿形堆纹一周,陶胎薄而细腻。花家寺遗址系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曾出土有陶鬲,石斧、石石奔、石箭镞、蚌镰、骨针、鹿角等遗物。属大汶口文化类型,该遗址被列为安徽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鬶是花家寺遗址中发现的较为精致的陶器。

泰安大汶口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约公元前4300~前2500年)

  高14.8厘米

  1959年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

  大汶口文化是黄河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的代表,因发现于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山东省及江苏省淮北地区,豫东地区也有零星发现。

  陶鬶是大汶口陶器中的典型器物,作为烧水容器,既实用又美观。白陶鬹造型独特,如一只伸着长喙的鸟,正引吭高歌,底部有三只丰满的袋足稳定支撑,同时亦可增加受热面积缩短烹煮时间。古代的东夷人崇尚鸟图腾,因而把鬹等器物制作成各种各样的禽鸟形象。这件白陶鬶是我国所有白陶鬶中历史最悠久、造型最美观、形制最完整的一件。该器是由高岭土经1200℃左右的高温烧制而成,胎壁较薄,质地却很坚硬,体现了制陶技术的又一新进步。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