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甜瓜蔓枯病

2022-07-16 00:16:12 百科资料

甜瓜蔓枯病又称黑斑病、黑腐病,是由瓜黑腐小球壳菌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甜瓜上的病害。甜瓜蔓枯病一般危害主蔓和侧蔓,有时也危害叶柄、叶片。叶片受害初期在叶缘出现黄褐色"V"字形病斑,具不明显轮纹,后整个叶片枯死。叶柄受害初期出现黄褐色椭圆形至条形病斑,后病部逐渐萎缩,病部以上枝叶枯死。甜瓜蔓枯病是日光温室甜瓜生产中普遍发生的病害之一。发生严重的日光温室可造成整片枯死,严重减产。

甜瓜蔓枯病是甜瓜最主要的病害之一,受气候、管理水平等因素影响,每年发病程度不同,一般年份发病株率在10-20%,严重年份可达40-50%。

甜瓜蔓枯病的防治方法主要以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为主。首先与非瓜类作物实行2-3年轮作。选用抗病的伊丽莎白、新蜜杂、瓜州王子3号、瓜州王子4号等品种。加强栽培管理;再结合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 中文名称 甜瓜蔓枯病
  • 外文名称 Muskmelon gummy stem blight
  • 别名 黑斑病、黑腐病
  • 为害植物 甜瓜
  • 为害部位 主蔓、侧蔓、叶柄、叶片

病原特征

  病原为瓜黑腐小球壳菌(Mycosphaerella melonis (Passerini) Chiu et Walker),属于子囊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器埋生于表皮下,后露出表皮,球形至扁球形,黑褐色顶部呈乳状突起,孔口明显。分生孢子短圆形至圆柱形,初为单胞,后产生1-2个隔膜,分隔处略缢缩。子囊壳球形,黑褐色,单生于寄主表面,孔口突出表面。子囊呈短棍棒状或袋状,无色透明,正直或稍弯。子囊孢子无色透明,梭形至椭圆形,双胞,上面细胞较宽,顶端较钝,下部细胞较窄,顶端稍尖,分隔处明显缢缩。病菌生长温度15-35℃,适宜温度20-24℃,空气湿度高于85%。

为害症状

  甜瓜蔓枯病

  甜瓜蔓枯病一般危害主蔓和侧蔓,有时也危害叶柄、叶片。叶片受害初期在叶缘出现黄褐色"V"字形病斑,具不明显轮纹,后整个叶片枯死。叶柄受害初期出现黄褐色椭圆形至条形病斑,后病部逐渐萎缩,病部以上枝叶枯死。

  茎蔓:病蔓开始在近节部呈淡黄色。油浸状斑,稍凹陷,病斑椭圆形至梭形,病部龟裂,并分泌黄褐色胶状物,干燥后呈红褐色或黑色块状。生产后期病部逐渐干枯,凹陷,呈灰白色,表面散生黑色小点,即分生孢子器及子囊壳。

  叶片:叶片上病斑黑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其上有不明显的同心纶纹,叶缘病斑上有小黑点,病叶干枯呈星状破裂。

  果实:果实染病,病斑圆形,初亦呈油渍状,浅褐色略下陷,后变为苍白色,斑上生有很多小黑点,同时出现不规则圆形龟裂斑,湿度大时,病斑不断扩大并腐烂。

侵染循环

  甜瓜蔓枯病由子囊菌亚门瓜类球腔菌侵染所致。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及子囊壳在病株残体上越冬、越夏。第二年春暖时,产生分生孢子及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成为田间初侵染。以后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继续传播蔓延,引起再侵染。病菌多从整枝、摘心的伤口及其他伤口处侵入,侵入组织以后潜育期为7-10天,种子表面也可带菌,种子发芽后病菌直接危害子叶。

流行规律

  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一般薄皮脆瓜类属抗病体系,发病率低,耐病力强;厚皮甜瓜较感病,尤其是厚皮网纹系统、哈密瓜类明显感病。高温高湿、种植过密、通风不好、缺肥或偏施氮肥、植株生长弱有利发病。浇水过多、放风不及时、连作重茬地易发病。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1. 轮作:与非瓜类作物实行2-3年轮作。
  2. 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的伊丽莎白、新蜜杂、瓜州王子3号、瓜州王子4号等品种。
  3. 加强栽培管理:高垄种植,合理密植,通风透光。施足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适当增施磷、钾肥,生长中后期注意适时追肥,避免脱肥。及时清除枯枝落叶及植物残体,带出温室外妥善处理。应用全地面地膜覆盖技术,采用膜下滴灌技术或暗灌技术,科学灌水,避免大水漫灌、一周一灌、过量施肥。在入口处设置石灰隔离带。

化学防治

  防治甜瓜蔓枯病要做到喷洒、灌根、涂茎相结合。发病初期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5%培福朗水剂8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20%利克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40%拌种双粉剂悬浮液500倍液、或24.9%待克利乳油3000倍液等喷雾防治,间隔7-10天1次,连续2-3次。重点喷洒植株中下部。或选用以上药剂灌根,每穴灌药250-300毫升。病害严重时,可用上述药剂使用量加倍调成糊状后涂抹发病茎。亦可用熏烟防治,每亩的日光温室用45%百菌清烟剂80-100克,7-10天一次,连续熏烟2-3次。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