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炀帝陵

2022-06-29 10:28:51 百科资料
隋炀帝陵,现为省级文保单位,位于扬州市邗江区槐泗镇槐二村。隋炀帝杨广(公元569-618年),在位十四年。初殡于江都宫流珠堂,后葬吴公台下,唐平江南后,以帝礼改葬雷塘现址。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大学士阮元为其立碑建石,扬州知府伊秉绶隶书“隋炀帝陵”。2013年4月,扬州市邗江区一处房地产项目施工时发现了两座古墓,其中一座的墓志显示墓主为隋炀帝杨广。

概述

隋炀帝陵

  隋炀帝陵位于扬州邗江区槐泗镇,现为省级文保单位,位于邗江区槐泗镇槐二村。因为年深日久,隋炀帝陵渐渐荒芜,已不为人知。直到清嘉庆十二年( 1807) ,才被住在雷塘附近的扬州学者阮元发现,遂加以整修。隋炀帝陵前,有阮元修陵时立的石碑。碑文题“隋炀帝陵”四字,是当时的书法家、扬州知府伊秉绶书写。右侧为“大清嘉庆十二年在籍前浙江巡抚阮元建石”,左侧为“扬州府知府伊秉绶题”。陵的南边,有块石护坡,游人可拾级而上。陵四周则植以松柏。 “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隋炀帝陵位于扬州西北7千米雷塘,邗江区槐泗镇隋炀帝东路。清嘉庆十二年(1807),学者阮元发现后,重立墓碑,上镌隶体“隋炀帝陵”4字,由清书法家、扬州知府伊秉绶书。1983年后陆续修葺,修复了墓道和墓台。周围林木葱郁,多为松柏、石楠和女贞。

历史沿革

雷塘

  “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隋炀帝陵位于扬州西北7千米雷塘,邗江区槐泗镇隋炀帝东路。隋大业14年(618),初殡于宫内流珠堂,后改葬于城西北的吴公台下,唐武德三年(620),唐高祖以帝礼葬于雷塘今址,其墓年久荒芜。

  雷塘,又称为"雷坡",相传吴王曾经在这里建造钓鱼台。南朝的时候,这里园林山水,亭台楼榭,是江南胜迹。宋代以后,这里湮灭无存,只剩下炀帝孤冢一座,老百姓称为"皇墓墩"。后世的人做诗讽刺隋炀帝说:帝业兴亡世几重,风流尤自说遗踪。 但求死看扬州月,不原生归架六龙。清嘉庆十二年(1807),学者阮元发现后,重立墓碑,上镌隶体“隋炀帝陵”4字,由清书法家、扬州知府伊秉绶书。1983年后陆续修葺,修复了墓道和墓台。周围林木葱郁,多为松柏、石楠和女贞。

陵区一览

大门

  大门进入陵区,高大的石碑楼横梁上书写着“隋炀帝陵”斗大的四个正楷字。陵门气势恢宏,宽敞的正门配以两个偏堂,左偏堂为隋炀帝生平图片展览,陈列了数十幅图画,隋炀帝陵正门图文并茂地简略介绍了隋炀帝功过并存的一生。右偏堂为书画成列室,悬挂了江苏省和扬州市知名书画家的作品。其中,尤以扬州文坛宿将、长篇历史小说《隋炀帝》的作者丁家桐所书长轴最吸引人:“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帝陵占地3万平方米,有石牌楼、陵门、城垣、石阙、侧殿、陵冢等组成。整个帝陵形制独特、气势雄伟,城垣、石阙、陵冢是世界上罕见的帝王的葬式,是典型的隋唐建筑风格。陵冢为十分整齐的平顶金字塔形,高12米,四边均为规则的等腰梯形,上下边长分别为8米和29米。墓前立有巨型墓碑,底座为阶梯式,上部为片状云,中部左上方刻有“大清嘉庆十三年在籍前浙江巡抚阮元建石”;正中刻“隋炀帝陵”,每个字为脸盆大小;右下方刻有“扬州府知府汀州伊秉绶题”。

陵墓构造

正门

  进入陵区,高大的石碑楼横梁上书写着“隋炀帝陵”斗大的四个正楷字。陵门气势恢宏,宽敞的正门配以隋炀帝陵两个偏堂,左偏堂为隋炀帝生平图片展览,陈列了数十幅图画,图文并茂地简略介绍了隋炀帝功过并存的一生。右偏堂为书画成列室,悬挂了江苏省和扬州市知名书画家的作品。其中,尤以扬州文坛宿将、长篇历史小说《隋炀帝》的作者丁家桐所书长轴最吸引人:“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帝陵占地3万平方米,有石牌楼、陵门、城垣、石阙、侧殿、陵冢等组成。整个帝陵形制独特、气势雄伟,城垣、石阙、陵冢是世界上罕见的帝王的葬式,是典型的隋唐建筑风格。 陵冢为十分整齐的平顶金字塔形,高12米,四边均为规则的等腰梯形,上下边长分别为8米和29米。墓前立有巨型墓碑,底座为阶梯式,上部为片状云,中部左上方刻有“大清嘉庆十三年在籍前浙江巡抚阮元建石”;正中刻“隋炀帝陵”,每个字为脸盆大小;右下方刻有“扬州府知府汀州伊秉绶题”。

墓主介绍

  

概述

墓碑

  隋炀帝杨广,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功过参半的帝王。隋炀帝(569年—618年4月10日)杨广,隋朝的第二个皇帝,隋文帝杨坚的次子,母独孤皇后。对于国政,他也有恢宏的抱负,并且戮力付诸实现。主政后,他亲自巡视边塞、拓展开通西域、推动大建设等。然而最终因人民负荷不了,遂以残暴留名于世,可谓遗憾。有人拿商纣王、秦始皇等与他相比,并称暴君。

  

个人才华

杨广爱好文学艺术,曾命臣下将禁中秘阁之书,抄录副本,分为三等,藏于洛阳观文殿的东西厢书库中,又在殿后另筑二台,聚藏魏以来的书法名画。其文初学庾信。为晋王时,召引陈朝旧官、才学之士柳、虞世南等100余人,“以师友处之”(《北史·柳传》),于是爱好梁陈宫体。《隋书·文学传序》称:“炀帝初习艺文,有非轻侧之论。暨乎即位,一变其风。”今存其诗多为乐府歌辞,内容或为应酬赠赐,或写声色游娱,显然沾染齐梁之风。但他也有显示帝王之尊的雅体,“虽意在骄淫,而词无浮荡”,如《饮马长城窟行示从征群臣》及《白马篇》2首。清代沈德潜认为这类作品“气体自阔大,而骨力未能振起”,“比陈后主胜之”(《古诗源》)。由于他曾亲历塞上,远征辽东,故诗中描写的自然景物和戎马生活,也有其实践基础。他又有精工的诗句,如“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回”(《春江花月夜》),明代胡应麟以为“绝是唐律”(《诗薮·内编》),对初唐近体发展有一定影响。《隋书·经籍志》著录《炀帝集》55卷,《全隋诗》录存其诗40多首。事迹见《隋书》本纪。

  

隋炀帝结局

隋炀帝陵

  隋炀帝的结局,既没有像陈后主那样做个长城公,也没有把带在身边的毒药派上用场。大业十四年(618隋炀帝皇后萧氏年)三月,炀帝见天下大乱,心灰意冷,命修治丹阳宫(今南京),准备迁居那里。从驾的都是关中卫士,他们怀念家乡,纷纷逃归。这时,虎贲郎将元礼等,与直阁裴虔通共谋,利用卫士们思念家乡的怨恨情绪,推宇文化及为首,发动兵变,宇文化及逼缢隋炀帝。这个伟大的帝王,死后连个像样的棺材也没有用上,由萧后和宫人拆床板做了一个小棺材,偷偷地葬在江都宫的流珠堂下。唐朝平定江南后,于贞观五年(631年),以帝礼改葬于雷塘(今扬州市北15公里雷塘南平冈上,南距吴公台10里)。

陵墓修建

  1986年初步整修,1995年对其进一步整修保护,占地3万平方米,存雷塘、祭台、墓冢三历史遗迹。1999年再次整修,增建石牌坊、大门、石桥等建筑。进行隋炀帝陵二期工程的建设,使之成为扬州北郊重要的旅游区。隋炀帝陵整修后对外开放。整修过的隋炀帝陵,今天上午在古城扬州正式对中外游客开放。隋炀帝陵位于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市北郊的槐泗镇境内的雷塘北侧,始建于唐武德5年(公元622年),为隋朝第二代皇帝杨广与皇后萧氏的合葬墓。隋炀帝陵占地3万平方米,由石牌坊、陵门、石桥、祭台、神道、城垣、石阙、侧殿、陵冢等组成,除石牌坊、陵门为后建外,其余均为历史遗留文物。整修恢复后的隋炀帝陵,形式独特,气势雄伟,其陵冢为十分整齐的平顶金字塔形,高12米,四边均为规则的等腰梯形,上下边长分别为8米和29米,城垣、石阙、陵冢是罕见的帝王葬式,具有典型的隋唐建筑风格。

评价

隋炀帝陵

  隋炀帝陵,在今天的江苏省扬州市北雷塘村。雷塘,又称为"雷坡",相传吴王曾经在 这里建造钓鱼台。南朝的时候,这里园林山水,亭台楼榭,是江南胜迹。宋代以后,这里湮灭无存,只剩下炀帝孤冢一座,老百姓称为"皇墓墩"。后世的人做诗讽刺隋炀帝说:

  帝业兴亡世几重,风流尤自说遗踪。

  但求死看扬州月,不原生归架六龙。

  清代的时候曾经重修了炀帝陵。陵墓的前面有阮沅所立的碑石,上面清晰地写着"隋炀帝陵"四个大字。隋炀帝把江山断送了,引起后代多少文人的感慨赋诗。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