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溃疡病菌

病虫害名称 柑橘溃疡病菌
科学分类 细菌:薄壁菌门、假单胞菌科
检疫分类 内检(农业、林业)
- 中文名称 柑橘溃疡病菌
- 科学分类 细菌
- 检疫分类 内检
- 寄主范围 此菌侵染芸香科柑橘属
基本信息
病虫害名称 柑橘溃疡病菌
科学分类 细菌:薄壁菌门、假单胞菌科
检疫分类 内检(农业、林业)
寄主范围
此菌侵染芸香科柑橘属、枳属和金柑属植物。其中,甜橙、酸橙、葡萄柚、柚、来檬、枳和枳橙高度感病,柠檬中度感病,宽皮柑橘较抗病,香橼和金柑高度抗病或免疫。
分布地区
A菌系原产于亚洲,并广泛分布,发现的国家有:阿富汗、孟加拉、中国(福建、江西、四川、香港、中国东部)、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包括冲绳岛)、柬埔寨、朝鲜、韩国、老挝、马来西亚、马尔代夫、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菲律宾、沙特阿拉伯、斯里兰卡、泰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越南、也门。
危害性状
病害发生在叶、小枝、刺、老枝和果实上,引起落果和落叶。 叶片 叶片受害,开始于叶背出现黄色或暗黄色针尖大小的油渍状斑点,逐渐扩大,同时叶片正背两面均逐渐隆起,呈近圆形、米黄色病斑。以后病部表皮开裂,呈海绵状,隆起更显著,木栓化,表面粗糙、灰白色或灰褐色。病斑中心凹陷,周围有黄色或黄绿色晕环,有些品种在紧靠晕环处常有褐色的釉光边缘。到后期,病斑中央成火山口状开裂。病斑大小随品种而异,甜橙、脐橙和柚上的病斑较大,枸桔、桔和柠檬上的病斑较小。 枝梢 病斑特征与叶片上基本相似,但更粗糙、隆起、黄褐色、圆形、木栓化,病斑中心呈火山口状开裂,但无黄色晕环。发病严重时病斑密集,环绕枝梢,导致枝梢枯死、落叶。 果实 果实上病斑也与叶片上相似,但病斑较大,一般为4~5mm,最大可达2cm,木栓化程度比叶片上更为坚实,病斑中央火山口状开裂更显著。有些品种在病健交界处有深褐色的釉光边缘。病斑只限于果皮上,永不穿透果皮。幼病果有树脂状分泌物、发病严重时引起早期落果。 溃疡病与疮痂病的区别,叶片上症状的区别 溃疡病的病斑较大、木栓化,叶片两面均突起,中间稍凹陷,外围有黄色晕环,病叶形状基本正常;疮痂病的病斑较小,病斑仅限于叶片的一面,病斑较不规则,外围无黄色晕环,病叶常扭曲畸形。 溃疡病与疮痂病颗粒上症状的区别 将病斑做切片于显微镜下检查,溃疡病的中果皮细胞膨大,外果皮破裂,病健组织之间一般无离层;疮痂病则中果皮细胞增生,外果皮不破裂,病健组织之间有明显的离层,病组织内可见到菌丝体或分生孢子。
生物特性
革兰氏阴性,好气杆菌,0.5-0.75×1.5-2.0μm,极生单鞭毛。在2%蔗糖-蛋白胨琼脂上产生大量黄色沾液,菌落黄色、圆形、表面光滑、稍隆起。能水解明胶、酪蛋白和淀粉,水解七叶苷,不能还原硝酸盐。病菌生长适宜温度为20-30℃,最低5-10℃,最高35℃,致死温度为55℃10分钟。最适酸度为pH6.6。柑桔溃疡病菌有不同的致病型、血清型和遗传型菌株,通常分成以下几个菌系∶A菌系(CBCD-A,亚洲型溃疡病或真正溃疡病型),分布于除地中海盆地和美国之外的大部分柑桔种植区;B菌系(CBCD-B,假溃疡病型),分布于阿根延和乌拉圭;C菌系(CBCD-C,墨西哥来檬型),分布于巴西和巴拉圭;D菌系(CBCD-D)分布于墨西哥;E菌系(CBDB-E,柑桔细菌性叶斑病)分布于美国佛罗里达州。Gabriel等于1989年根据染色体DNA限制性酶切片段多形性的区别提出∶把A菌系提升到种的水平,命名为Xanthomonas citri;把B、C、D菌系命名为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aurantifolia;把E菌系命名为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citrumelo.但是,1990年Vauterin等和1991年Young等提出不同意见,认为还不能这样进行分类。 亚洲型的A菌系毒力最强,分布最广,侵染许多芸香科的寄主。B菌系虽然也侵染柑桔属的寄主,但在阿根廷、乌拉圭和巴拉圭主要侵染柠檬,可能与降低致病力的A菌系有关。在巴西,C菌系主要侵染来檬(C.aurantifolia)。柑桔溃疡病的变异体与不同菌系型的病害有关,可以通过血清学、噬菌体分型、质粒DNA含量、染色体DNA指纹图谱、限制性酶切片段的多型性、脂肪酸构成、同功酶含量和氨基肽酶活性来区分。
传染途径
病害远距离传播主要是苗木、砧木、接穗和其他繁殖材料。许多原来无病的地区,由于引进带病的苗木、接穗等导致病害迅速蔓延。病果及沾污病菌的包装物、运输工具等也是远距离传播的一种途径,但是还没有引起病害流行的确切报道。一棵树上或树与树之间的短距离传播主要是通过风雨、昆虫和农具等。
发病条件
(1)在气象因素方面,高温有雨与感病的寄主幼嫩组织配合是病害流行的重要条件,当时如遇大风,增加寄主伤口,加剧病菌传播,从而加剧病害。(2)在寄主感病性方面,甜橙、柚和枳等高度感病,柠檬亦感病,宽皮柑橘比较抗病,若单独种植时,一般不发病,但温州蜜柑和桠柑等品种与感病品种混栽时,发病亦相当严重。(3)栽培管理方面,潜叶蛾等害虫为害引发寄主伤口,明显加剧发病。肥水管理不当,引起新梢多次发生或延缓其老化也加剧病害发生。
检测方法
田间检测根据病斑形状是否具有柑橘溃疡病病斑的特征特性,即病斑在叶片正、背面都隆起、木栓化,中央凹陷呈火山口状,新叶病斑周围有黄色晕环。
在田间根据病斑形状无法作出判断时,进行实验室检测,可选用下述方法:(1)细菌溢液检查。将病叶冲洗干净后剪下病斑,放在载玻片上,滴加灭菌水,加盖玻片轻压,几分钟后用低倍显微镜观察,如系柑橘溃疡病,可见病菌从病斑溢出,呈雾状扩散。(2)病原菌分离培养和接种致病试验。可按常规方法进行。根据病原菌的菌落形态和接种致病的病斑形状进行判断。(3)血清学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4)分子生物学多聚酶链式反应(PCR)。在上述方法中,细菌溢液检查简便易行,但其他细菌病害亦可能有细菌溢液,因此,检查结果不一定可靠。病原菌分离培养和接种致病试验的结果可靠,但比较费时。ELISA和PCR的结果可靠,并可在较短时间内完成。
防疫方法
免疫学方法、噬菌体分型、质粒DNA分析、染色体DNA指纹图谱、限制性酶切片段的多型性分析和脂肪酸构成,已经用于病害诊断和病原菌鉴定。但是,柑桔溃疡的确切鉴定,必须依靠对柑桔的致病性测定。 直观检查 在产地或引进的苗木中检查一定数目的枝条、叶片或果实是否具有前述柑桔溃疡病的典型病状。如果有症状,就从病斑直接分离病原菌。如果看不到症状,就取一定的叶片做为一个样品,用蛋白胨磷酸缓冲液充分冲洗。冲洗液在室温下培养几个小时,用细菌滤器浓缩,在培养基上分离或离体叶片接种, ELISA或IF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