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正文

鬼方

2021-03-17 05:34:52 百科
鬼方

鬼方

史载,鬼方是商周时居于我国西北方的部落,源自曾与轩辕黄帝联姻的氏族−大隗氏。其活动载于《汲冢周书》、《易经》、《山海经》、《古本竹书纪年》、《史记·殷本纪》和出土的《小盂鼎》及商周甲骨卜辞中。

那时,漠南地区多次发生讨伐鬼方的大规模战争,甲骨卜辞载“鬼方易”,即鬼方向远方逃走或迁走。本世纪以来,经我国、原苏联、蒙古的考古发掘及研究工作,证明鬼方迁到了南西伯利亚东起贝加尔湖西至巴尔喀什湖一带。

基本介绍

  • 中文名:鬼方
  • 所处时期:商周时期
  • 拼音:guǐ fāng
  • 注音:ㄍㄨㄟˇ ㄈㄤ

词语解释

释义:(1).上古部落名。为 殷 周 西北境强敌。
【出处】:《易·既济》:“ 高宗 伐 鬼方 ,三年克之。”《诗·大雅·荡》:“内奰于中国,覃及鬼方 。” 毛传:“ 鬼方 ,远方也。” 朱熹集传:“ 鬼方,远夷之国也。”参阅宋·王应麟 《困学纪闻·易》、 王国维 《观堂集林·鬼方昆夷玁狁考》。

介绍

据史料记载,鬼方是夏商时居于我国西北方的部落。在商时从西北方进攻过周朝。其活动载于《汲冢周书》、《易经》、《山海经》、《古本竹书纪年》、《史记·殷本纪》和出土的《小盂鼎》及商周甲骨卜辞中。那时,漠南地区多次发生讨伐鬼方的大规模战争,甲骨卜辞载“鬼方易”,即鬼方向远方逃走或迁走。虽然鬼方进行过迁逃,但是这个民族前后给华夏多次重大打击。本世纪以来,经我国、原苏联、蒙古的考古发掘及研究工作,证明鬼方迁到了南西伯利亚东起贝加尔湖西至巴尔喀什湖一带。但是,白人有亚马孙女战士的传说,而且以鹿为图腾的文化也远达德国柏林等地。
春秋时,称这部分人作赤狄。其后,又以丁零的名字出现在史籍中。丁零,《山海经》作钉灵,《史记·匈奴列传》作丁灵,《汉书·苏武传》作丁零,《魏略·西戎传》作丁令。两汉时候,他们南迁蒙古高原,史称狄历、敕勒或铁勒。在高车(高车丁零、东支铁勒)六部中,狄历为其一,且为六部之首。其中有袁纥部,这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回纥的汉文译名。另四部为斛律氏、解批氏、护骨氏,异奇斤氏。---------不过这些与鬼方就相去甚远,不可以认作同一个族群。
帝乙归妹
《易经》之《泰》和《归妹》两卦的六五爻辞都曾提到“帝乙归妹”一语,其中的“妹”是指“少女”,“归妹”即嫁女之意。关于这句爻辞的史实背景,古代学者除对“帝乙”的身份有不同看法外(一般认为此处“帝乙”指商纣王之父帝乙,一说指商汤(天乙)。)〔1〕,没有作更多的说明。1929年,顾颉刚先生在一篇论文中将“帝乙归妹”同《诗经·大明》描写的周文王成婚一事联繫起来理解, 认为“帝乙归妹”说的是古书失载的商王帝乙嫁女于周文王的故事〔2〕。此后,不少学者根据顾说解释《周易》或进一步说明晚商时期的商周关係和婚姻制度等问题 。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殷高宗讨伐鬼方,经过了三年才取胜。高宗,殷代中兴帝王,名武丁。“鬼方”是殷时西北边疆上的国家。
鬼方鬼方

武丁讨伐

商帝武丁伐鬼方
约在公元前13世纪时,延安属独立的方国鬼方之域。商王武丁,曾发动大规模的讨伐鬼方的战争。《周易·既济》载:"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
鬼方是商周时期活动在山西北部以及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其势力西及陇山和渭水流域的广大地区,。
有关鬼方的记载最早见于甲骨文、金文。“鬼”字有“隗”(音鬼)、“酧”(音鬼)等多种异体形式。
有关鬼方的文献记载是很多的,如《周易·未济》中说:“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这里的高宗说的是殷商中兴之主武丁。按照当时商对北方民族用兵的记录考察,每次用兵一般为3000到5000人不等。如果说以殷商的中兴之主用三年时间征伐鬼方,而未能完全将其击败或消灭,这足以说明当时鬼方的力量是相当强大的。
按照甲骨文的记载,鬼方被武丁打败了,败亡的鬼方是远遁、隐匿抑或迁徙,史书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总不外乎这几种情况。但可以肯定的是,至迟到商代末年,鬼方已经进入中原。
武王克商以后,原属商朝统治的鬼方便从属于周。鬼方人不断被内迁至中原。周成王分封给晋国的始封者唐叔虞之怀姓九宗,史学界一般都认为就是鬼方之隗姓,到周平王东迁,它已经和其他周朝的诸侯一样同列、同朝了,并且逐步与华夏族融合到了一起。
笔者认为,鬼方主体先是远遁,然后辽水的小鬼方再被商方攻克。商、鬼方两国影响所及甚远,比如关于商有:“相土烈烈,海外有截。”---------海上民族曾影响世界。

考辨

在先秦时期的文献,如《易经》、《诗经》、《竹书纪年》等书中,多次提到殷、周统治者曾与“鬼方”发生争战。鬼方究竟在哪里?长期来虽有不同看法,但大体说来,汉、唐时期的学者如孔安国、杨雄、班固、应助、韦昭、虞翻、范晔、宋衷、乾宝、孔颖达、颜师古等人,在他们的有关经、史注释或着述中,大都把鬼方解释为远方、北方国,或者直接就说是西羌,很少有人把它看成今天的西南一带。及至宋、元以降,才有王质、朱熹、范汇、俞秘、惠栋、毛奇龄、李方湛、张澎、刘心玩等人,根据今本《竹书》等另创新说,把鬼方考定在今西南一带。但本编辑一致认为它的中心在辽水上游,然后发生了迁移。
鬼方考辩另说
鬼方位于今天的湖北西部,理由有四:
1.《周易》:“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三年在古代是多年的意思,可见殷高宗武丁功业之大。《诗经·商颂》中宋国贵族(商人的后代)称讚自己祖先殷高宗武丁时说“挞彼殷武,奋伐荆楚。罙入其阻,裒荆之旅。有截其所,汤孙之绪。”凡是拿来夸讚的都是最值得说的,至少是个大事,而无论是《史记》和《竹书纪年》均未写高宗伐荆楚,而只写“伐鬼方”,可见《周易》中的“鬼方”和《诗经》中的“荆楚”是同一件事情。
2.《竹书纪年》:“(武丁)三十二年,伐鬼方,次于荆”。荆即楚的别称,可见楚国和鬼方有着莫大的关係。
3.楚人崇鬼尚巫术,大思想家王夫之曾在他的着作《周易内传》明确指出:“伐鬼方,《诗》所谓‘奋伐荆楚’”也。楚人尚鬼,故曰鬼方。”无论从屈原的《离骚·山鬼》,宋玉的《高唐赋》和《神女赋》中的巫山云雨这些宗教祭祀,都可以看出来楚人尚鬼,这也是尽人皆知的,这是鬼方之所以叫鬼方的原因。
4.传说祝融(吴回)娶了鬼方氏为妻,祝融是谁?乃楚人的始祖。如果鬼方生活在塞外。身在南方的祝融怎幺能千里迢迢娶个北方戎狄鬼方女子为妻,在三四千年前,交通、信息非常落后,这样作无异于南越王娶了匈奴女子为妻,这是不可能的。
但此说经不起推敲
《竹书纪年》:“(武丁)三十二年,伐鬼方,次于荆”。明确写了商朝先伐荆楚,后伐鬼方,证实了周易中的记载。秦始皇先击百越后击匈奴,难道说百越与匈奴有莫大联繫吗?故第一、二点理由均不正确。且商朝也尚鬼,凡事占卜,甲骨文都是用来占卜的,难道商朝也与鬼方有关。其次《竹书纪年》的记载更驳斥了楚即鬼方。
《史记.楚世家》记载: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祝融吴回是北方帝王高辛手下火正,生活在北方,娶北方的鬼方女子很正常。故第四点理由亦不靠谱

相关文献

王国维《鬼方猃狁考》
鬼方,亚洲古代的小国,位于今陕西西北部、山西北部和内蒙古西部,古代中国北方部落之一,是商朝时期的外患。《易卦·爻辞》上说:“高宗(武丁)伐鬼方,三年克之。”但两国人民也有联姻关係。鬼方常与昆戎、洛泉、昆夷、绲夷、串夷等混用。在商朝有许多小国都称“方”,例如:土方、吕方、苦方、龙方、马方、蜀方、盂方等。
远古时代-黄帝时期匈奴称“荤粥”。(音:熏育)
上古时代-尧舜时期称“荤粥”、“山戎”、“玁狁”。(音:险允)夏朝-荤粥。
鬼方鬼方
商朝-鬼方。
西周-昆夷、玁狁。
春秋-戎狄。
参考
王国维:《鬼方昆夷玁狁考》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