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杨广杀父

2022-07-07 15:29:03 百科资料

在仁寿四年(604年)7月,文帝卧病在床,杨广于是写信给杨素,请教如何处理文帝后事和自己登基事宜。不料送信人误将杨素的回信送至了文帝手上。文帝大怒,随即宣杨广入宫,要当面责问他。正在此时,宣华夫人陈氏也哭诉杨广在她来途中调戏她,使文帝顿悟,拍床大骂:"畜生何足付大事!独孤误我!"急忙命人传大臣柳述、元岩草拟诏书,废黜杨广,重立杨勇为太子。杨广得知后将柳述、元岩抓入狱,并让右庶子张衡入文帝寝殿侍疾并将文帝周围的侍从打发走。传说文帝就是他亲手所杀,不久文帝便驾崩。

杨广弑父在《隋书列传第十三》杨素传、 《隋书列传第十》杨勇传、 《隋书列传第二十一》张衡传、 《隋书·后妃列传》 等《隋书》章节中也有多处记载。

  • 中文名 杨广杀父
  • 来源 《隋书》、《资治通鉴》等

案件背景

  仁寿四年(604年),隋文帝病重,宣华夫人与容华夫人都侍立在侧。隋文帝命两人更衣小憩。宣华夫人更衣时,遇上太子杨广,杨广见父皇病重,便色性大发,上前非礼庶母。宣华夫人挣脱了杨广的纠缠。她衣履不整的赶回仁寿宫,向隋文帝哭诉杨广的无礼。隋文帝大怒,大骂"畜生何足付大事,独狐误我!"便命内侍急召兵部尚书柳述、黄门侍郎元岩,商讨废太子杨广,扶杨勇为太子,但杨广命张衡入宫,不久隋文帝即崩。

  杨广弑父在《隋书列传第十三》杨素传、 《隋书列传第十》杨勇传、 《隋书列传第二十一》张衡传、 《隋书·后妃列传》 等《隋书》章节中也有多处记载。

调查分析

  有人说"杨广杀父是正史没有,全是野史编的",这是不正确的。野史的来源,恰恰是被人举出来的正史《隋书》。相较而言,史料是最可信的东西,史书的编写者大都有史学精神,整体还是远比野史可靠的,总有人说历史是胜利者写的,可此言差矣,难道非得失败者写得史书才可信?当然对于历史事件的描述也或可带有粉饰成分,以及受到传统思想影响评论或可带有主观色彩,例如武则天,于男权社会中称帝,对于其历史难免会使人主观臆断,最为突出的一点:李治废后诏书与讨武曌檄等未言武则天杀子,而后世史书的记载却细节争论不一。建设一个国家很难,可毁灭一个国家却较为容易,历史是需要对比论证,可总说正史不可信,总说统治者篡改历史,还是不要研究历史了。

  《隋书卷三十六 列传第一》

  后妃

  宣华夫人陈氏,陈宣帝之女也。陈宣帝之女也。性聪慧,姿貌无双。及陈灭,配掖庭,后选入宫为嫔。时独孤皇后性妒,后宫罕得进御,唯陈氏有宠。晋王广之在籓也,阴有夺宗之计,规为内助,每致礼焉。进金蛇、金驼等物,以取媚于陈氏。皇太子废立之际,颇有力焉。及文献皇后崩,进位为贵人,专房擅宠,主断内事,六宫莫与为比。及上大渐,遗诏拜为宣华夫人。【初,上寝疾于仁寿宫也,夫人与皇太子同侍疾。平旦出更衣,为太子所逼,夫人拒之得免,归于上所。上怪其神色有异,问其故。夫人泫然曰:"太子无礼。"上恚曰:"畜生何足付大事,独狐诚误我!"意谓献皇后也。因呼兵部尚书柳述、黄门侍郎元岩曰:"召我儿!"述等将呼太子,上曰:"勇也。"述、岩出阁为敕书讫,示左仆射杨素。素以其事白太子,太子遣张衡入寝殿,遂令夫人及后宫同侍疾者,并出就别室。俄闻上崩,而未发丧也。】夫人与诸后宫相顾曰:"事变矣!"皆色动股栗。晡后,太子遣使者赍金合子,帖纸于际,亲署封字,以赐夫人。夫人见之惶惧,以为鸩毒,不敢发。使者促之,于是乃发,见合中有同心结数枚。诸宫人咸悦,相谓曰:"得免死矣!"陈氏恚而却坐,不肯致谢。诸宫人共逼之,乃拜使者。其夜,太子烝焉。及炀帝嗣位之后,出居仙都宫。寻召入,岁余而终,时年二十九。帝深悼之,为制《神伤赋》。 容华夫人蔡氏,丹阳人也。陈灭之后,以选入宫,为世妇。容仪婉,上甚悦之。以文献皇后故,希得进幸。及后崩,渐见宠遇,拜为贵人,参断宫掖之务,与陈氏相亚。上寝疾,加号容华夫人。上崩后,自请言事,亦为炀帝所烝。

  史家写正史的传统,这是本人传述里只说好话,把坏话放到别人的本传里顺带提及。一看到说啥"杨广的荒淫隋书里没记呀",看书时顺手多翻两页那么困难咩?

  再说一下《隋书》里的前后矛盾问题。如果凭一句"唐太宗君臣就是要抹黑前朝",能从而推断出"一切杨广的恶行纪录都是假的,美德纪录才是真的",这个历史研究工作也未免太好做了

  因为隋书等算是个人传纪体,要了解一件事的具体情形,首先应该做的是查找相关人等的传纪。具体到仁寿宫弑父案,涉及到的人有杨坚、杨广、杨勇、宣华夫人、杨素、柳述、元岩、张衡等人,那么我们可以来看看各人传纪里是怎么说的。

  《隋书卷二高祖》

  甲辰,上以疾甚,卧于仁寿宫,与百僚辞诀,并握手歔欷。丁未,崩于大宝殿,时年六十四。

  (从"甲辰" 到"丁未"之间,还有" 乙巳"" 丙午"两天,而我们知道,按照后妃传的说法,弑父事件只需要半天,故说什么"杨坚得病、病重直到死亡的过程,史书都有明确记载。从这些史料看,老皇帝的死是从容的,安详的",以此来否定弑父案的可能性,完全不能成立。)

  《隋书卷三 帝纪第三》

  炀帝上

  仁寿初,奉诏巡抚东南。是后高祖每避暑仁寿宫,恒令上监国。 四年七月,高祖崩,上即皇帝位于仁寿宫。

  炀帝下

  初,上自以籓王,……自高祖大渐,暨谅暗之中,烝淫无度,山陵始就,即事巡游。(只有论点没有论据,说得还很含糊,可以无视。)

  后妃传宣华容华夫人等,俺已经贴了。

  《隋书卷四十五列传第十》

  文四子

  高祖寝疾于仁寿宫,征皇太子(杨广)入侍医药,而奸乱宫闱,事闻于高祖。高祖抵床曰:"枉废我儿!"因遣追(杨)勇。未及发使,高祖暴崩,秘不发丧。遽收柳述、元岩,系于大理狱,伪为高祖敕书,赐庶人(杨勇)死。追封房陵王,不为立嗣。隋书列传敌视。

  《隋书卷四十八 列传第十三》

  杨素弟约 从父文思 文纪

  及上不豫,素与兵部尚书柳述、黄门侍郎元岩等入合侍疾。时皇太子入居大宝殿,虑上有不讳,须豫防拟,乃手自为书,封出问素。素录出事状以报太子。宫人误送上所,上览而大恚。所宠陈贵人又言太子无礼。上遂发怒,欲召庶人勇。太子谋之于素,素矫诏追东宫兵士帖上台宿卫,门禁出入,并取宇文述、郭衍节度,又令张衡侍疾。上以此日崩,由是颇有异论。

  (个人意见,杨素传里所说的这个父子突然反目的原因,相比之下要合理得多。"所宠陈贵人又言太子无礼",很可能只是陈宣华站错了队,见杨坚怒杨广而在旁边无中生有添油加醋而已……然后杨广一怒之下XXOO……)

  《隋书卷五十六 列传第二十一》

  ○张衡

  张衡,字建平,河内人也。……及王(杨广)转牧扬州,衡复为掾,王甚亲任之。衡亦竭虑尽诚事之,夺宗之计,多衡所建也。……及王为皇太子,拜衡右庶子,仍领给事黄门侍郎。炀帝嗣位,除给事黄门侍郎,进位银青光禄大夫,俄迁御史大夫,甚见亲重。……衡以籓邸之旧,恩宠莫与为比,颇自骄贵。……帝意甚不平。后尝目衡谓侍臣曰:"张衡自谓由其计画,令我有天下也。"……帝每令亲人觇衡所为。八年,帝自辽东还都,衡妾言衡怨望,谤讪朝政,竟赐尽于家。临死大言曰:"我为人作何物事,而望久活!"监刑者塞耳,促令杀之。

  --临死大言曰:"我为人作何物事,而望久活!"监刑者塞耳,促令杀之。

  《隋书卷四七 列传第一二》

  ○柳机传附子述传

  上于仁寿官寝疾,述与杨素、黄门侍郎元岩等侍疾官中。时皇太子无礼于陈贵人,上知而大怒,因令述召房陵王述与元岩出外作敕书,杨素闻之,与皇太子协谋,便矫诏执述、岩二人,持以属吏。及炀帝嗣位,述竟坐除名,与公主离绝,徙述于龙川郡。公主请与述同徙,帝不听,事见《列女传》。述在龙川数年,复徙宁越,遇瘴疠而死,时年三十九。

  《隋书列传第四十五》

  ○兰陵公主

  兰陵公主,字阿五,……适河东柳述,……由是述渐见宠遇。初,晋王广欲以主配其妃弟萧玚,高祖初许之,后遂适述,晋王因不悦。及述用事,弥恶之。高祖既崩,述徙岭表。炀帝令主与述离绝,将改嫁之。公主以死自誓,不复朝谒,上表请免主号,与述同徙。帝大怒曰:"天下岂无男子,欲与述同徙耶?"主曰:"先帝以妾适于柳家,今其有罪,妾当从坐,不愿陛下屈法申恩。"帝不从,主忧愤而卒,时年三十二。临终上表曰:"昔共姜自誓,著美前诗,鄎妫不言,传芳往诰。妾虽负罪,窃慕古人。生既不得从夫,死乞葬于柳氏。"帝览之愈怒,竟不哭,乃葬主于洪渎川,资送甚薄,朝野伤之。

  从上面可以看出来,仁寿宫弑父案,在《隋书》这本正史里涉及的相关人等,记载是基本上一致的,没有大的矛盾冲突的地方。至于别的传纪里提到的"杨坚临死前还见大臣表示我们父子感情很好啊",甚至"杨广本来是个品德高尚的好青年,故不可能做出这种坏事来",其漏洞和荒谬处也不多说了。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