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曾子寝疾

2022-07-13 18:52:40 百科资料

《曾子寝疾》选自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礼记》,该文主要讲述了为了以言行维护所信奉的"礼",曾子临死前要求换掉华丽卧席的举动。

  • 作品名称 《曾子寝疾》
  • 创作年代 西汉
  • 作品出处 《礼记.檀弓》
  • 文学体裁 文言文

作品原文

  曾子寝疾⑴

  曾子寝疾(2),病⑶,乐正子春坐于床下(4)。曾元、曾申坐于足(5),童子隅坐而执烛(6)。童子曰:"华而睆(7),大夫之箦与(8)?"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曰(9):"呼(10)!"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11)。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12),不可以变(13),幸而至于旦(14),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15),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16)。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17),斯已矣(18)。"举扶而易之(19),反席未安而没(20)。

作品注释

  ⑴该文选自《檀弓》上。

  ⑵曾子:孔子得弟子,名参,字子舆。寝疾:病倒,卧病。

  (3)病:意思是病情严重。

  (4)乐正子春:曾子的学生。

  ⑸曾元、曾申:曾子的儿子。

  (6)隅:墙角。

  (7)睆(huàn):光泽。

  (8)箦(zé):席子。与: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9)瞿然:惊惧的样子。

  (10)呼:同"吁",叹息声。

  (11)斯:这。季孙:季孙氏,鲁国的大夫。

  (12)革:危急。

  (13)变:意思是移动。

  (14)幸:希望。

  (15)尔:你。彼:他。这里指童子。

  (16)细人:小人。

  (17)得正:合于正礼。

  (18)已:意思是可以。

  (19)举:起,抬起。

  (20)反:同"返"。没:同"殁",死去。

作品译文

  曾子病倒在床上,病情严重。乐正子春坐在床下,曾元、曾申坐在脚旁,童仆坐在墙角,手拿烛火。童仆说:"席子花纹华丽光洁,是大夫用的席子吧?"乐正子春说:"住口!"曾子听到了,突然惊醒过来说:"啊!"童仆又说到:"席子花纹华丽光洁,是大夫用的席子吧?"曾子说:"是的,这是季孙送给我的,我没有力气换掉它。元啊,扶我起来,把席子换掉。"曾元说:"您老人家的病已很危急了,不能移动,希望能等到天亮,再让我来换掉。"曾子说:"你爱我不如那童仆(爱我)。君子爱人是用德行,小人爱人是姑息迁就。我现在还要求什么呢?我只盼望死得合于正礼罢了。"于是大家扶起曾子,换了席子,再把他扶回到床上,还没有放安稳,曾子就去世了。

作品读解

  《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临死前伸出两个手指,示意为节省灯油要掐灭一根,露出十足的守财奴的嘴脸,吝啬的本性至死不改。曾子临死前要求换掉华丽的卧席,却不是出于悭吝,而是以言行维护他所信奉的"礼"--不是大夫的身份不得受大夫的礼遇。曾子的举动与严贡生的守财奴有着质的不同。为了维护自己的信念,他慎终如始,严于律己,直至去世。

  曾子换席子的做法不可仿效,但他的精神大可借鉴的。常言说:"正人先正己。"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否则便不会有说服力。做人的严谨应当体现在遵守规则之上,尤其是细小的事,更能见出真精神。

  精神源于信念,信念是对自己所确认的价值和意义的执着追求。没有信念做支撑,可能凭兴之所至地做一些事,却不可能始终如一,不可能在大大小小的事上都表现出完全的一致性。局外人,营营苟苟的人,是不可能理解这一点的。人在生活中的确应当有精神,不管这种精神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它都会使每一个拥有精神的人的言行有所归依,有轨可循。

出处简介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