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姜

山姜,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生于林下阴湿处,国内外均有分布。《纲目》云:“山姜,生南方。叶似姜,花赤色,甚辛;子似草豆蔻,根如杜若及高良姜。”又引苏颂云“山姜花、茎叶皆姜也,但根不堪食,是与豆蔻花相乱而微小耳。花生叶间,作穗如麦粒,嫩红色。”果实供药用,为芳香性健胃药,治消化不良,腹痛、呕吐、噫气,慢性下痢。在浙江、福建亦有报道以该品代砂仁用。根茎性温,味辛,能理气止痛,袪湿,消肿,活血通络,治风湿性关节炎,胃气痛,跌打损伤。
- 中文学名 山姜(本草拾遗)
- 拉丁学名 Alpinia japonica (Thunb.) Miq.
- 别称 箭杆风、九姜连、九龙盘、鸡爪莲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
生理特性
多年生草本,高35~70cm。根茎横生,分枝。叶片通常2~5片;近无柄至具长达2cm的叶柄;叶舌2裂,长约2mm,被短柔毛;叶片披针形或狭长椭圆形,长25~40cm,宽4~7cm,两端渐尖,先端具小尖头,两面,特别是叶下面被短柔毛。总状花序顶生,长15~30cm,花序轴密生绒毛;总苞片披针形,长约9cm,开花时脱落;小苞片极小,早落;花通常2朵聚生,在2朵花之间常有退化的小花残迹可见;小花梗长约2mm;花萼棒状,长1~1.2cm,被短柔毛,先端3齿裂;花冠管长约1cm,被疏柔毛,花冠裂片长圆形,长约1cm,外被绒毛,后方的1枚兜状;侧生退化雄蕊线形,长约5mm;唇瓣卵形,宽约6mm,白色而具红色脉纹,先端2裂,边缘具不整齐缺刻;雄蕊长1.2~1.4cm;子房密被绒毛。果球形或椭圆形,直径1~1.5cm,被短柔毛,熟时检红色,先端具宿存的萼筒;种子多角形,长约5mm,径约3mm,有樟脑味。花期4~8月,果期7~12月。

产地
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和云南等地。
入药部位
植物的根状茎。
炮制方法
3~4月采挖,洗净,晒干。
性味
辛,温。
归经
归胃、肺经。
功效
祛风通络,理气止痛。
主治
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牙痛,胃痛。
相关配伍
《贵阳民间药草》治久咳:九姜连根(石灰水泡一天,用淘米水和清水洗净,蒸热,晒干)二钱,白芷二钱,追风伞二钱。泡酒一斤,每服一两。
用法用量
3~9g。
相关论述
1、《本草拾遗》:山姜根及苗,并如姜而大,作樟木臭。
2、《本草图经》:山姜花、茎叶皆姜也,但根不堪食,是与豆蔻花相乱而微小耳。花生叶间,作穗如麦粒,嫩红色。
3、《纲目》:山姜,生南方。叶似姜,花赤色,甚辛;子似草豆蔻,根如杜若及高良姜。今人以其子伪充草豆蔻,然其气甚猛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