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从而后
选自《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1)。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2)而食(3)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 作品名称 《论语·微子》
- 外文名称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micro son
- 创作年代 春秋时期
- 作品出处 《论语·微子》
- 文学体裁 先秦古文
注释
(1)蓧(diao四声):除草用的农具。
(2)黍(shǔ):黏小米。
(3)食(sì):拿东西给人吃。
⑷见:使……拜见。
⑸大伦:指君臣之间的正常关系。
语法
通假字;
(1)植其杖而芸。芸:通耘,除草。
(2)使子路反见之。反:同"返"。
古今异义;
遇丈人。丈人:老人。
【词类活用】
(1) 见其二子焉。见:使动用法,使......见。
(2)欲洁其身。洁:使动用法,使...清白。
【译文】
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个老丈,用拐杖挑着除草的工具。子路问道:"你看到我的老师吗?"老丈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怎么说是老师 ?"说完,便把他的拐杖插在地上开始锄草。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
老丈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了鸡,做了小米饭给他吃,又使他的两个儿子拜见子路。
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件事向他作了报告。孔子说:"这是个隐士啊。"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子路到了那里,老丈已经走出门了。
子路说:"不做官则丢失君臣之义。长幼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君子做官,只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的。至于自己的政治理想难以实现,我早就知道了。"
【评析】
本章中的隐士,不是不明事理的,起先因为对孔子的不理解才对子路不理睬。子路的恭敬礼让,使他认可了子路的贤德。留下子路住宿在家,并且用鸡肉和黄米饭招待子路,显示出这位隐士的真诚。让自己的两个儿子与子路相见,显示出他的亲密友好和知礼。这样的人,即使不是君子,也距离君子的标准不远。然而,当子路奉孔子之命返回来拜见这位隐士的时候,他却不在。因此,子路把君臣大义说明出来,是要隐士的家人转告给这位隐士,也是在告诉天下君子。后世君子不可对此无动于衷。
子路的话开章明义:具有士的修养却不从政救世,也就谈不到道义。然后分别加以说明:明白家庭的伦理不可废,不能不明白君臣的伦理更不可废;只知保持自身的清洁,却眼看着国家混乱而旁观不顾,反而是破坏了更大的伦理原则。接着说出了具有原则性的话:君子从政,是为了践行道义,而不是为了功名利禄,为了功名利禄而做官,不是君子所当为。最后,子路说明了孔子对时局的认识:大道不能通行于现实的天下,孔子不是不知道,但是,孔子只是在践行道义。子路的话,应当就是孔子要子路转告的话,其中最后一句话更能点醒后世君子。张岱《四书遇》中说:"春秋时人皆看仕为功名之会,故一时高士死心避世;圣贤提出大纲常来,唤醒丈人辈。若仕皆行义,便宜多少斗筲之人!必君子之仕,乃为行义,此是圣人为天下正人君子高立地步也。"刘宝楠《论语正义》中说:"明虽知道不行,犹不敢忘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