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萤映雪
囊萤映雪,是汉语的一则成语,出自唐·欧阳询等撰《艺文类聚·续晋阳秋》和唐·徐坚撰《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
这则成语原是指车胤用口袋装萤火虫来照书本,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奋苦学的故事,后用以形容夜以继日,苦学不倦。其本身结构为联合式,在句子中可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中文名称 囊萤映雪
- 拼音 náng yíng yìng xuě
- 近义词 囊萤积雪、凿壁偷光、雪窗萤火、悬梁刺股
- 反义词 不思进取、不学无术
- 出处 《续晋阳秋》《宋齐语》
成语出处
"囊萤"出自唐·欧阳询等撰《艺文类聚·续晋阳秋》:"车胤字武子,学而不倦。家贫不常得油,夏日用练囊盛数十萤火,以夜继日焉。"
"映雪"出自唐·徐坚撰《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清介,交游不杂。"
后人把这两则典故合成"囊萤映雪"这个成语。
成语典故
"囊萤",讲的是车胤的故事。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但是他只能利用这个环境、时间跨跨蒸背诵诗文。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做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映雪",讲的是孙康的故事。
孙康也是晋代人,他的情况也跟车胤相似。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和促漏只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员备禁市,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为何不借用雪光来看书呢?孙康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土。后来,他也当了高官。
成语寓意
"囊萤映雪"这则成语用来指勤学苦读,说明了古人为了获得知识和智慧与贫困作斗争的精神。这种刻苦读书的精神是值得后人敬重和学习的。囊萤映雪的典故让车胤和孙康成为用功读书的模范。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囊萤映雪"原指车胤用口袋装萤火虫来照书本,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奋苦学的故事,后用来形容刻苦攻读。这则成语在句子中可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运用示例
元·贾仲名《萧淑兰情寄菩萨蛮》第一折:"虽无汗马眠霜苦,曾受囊萤映雪劳。"
趣闻轶事
车胤和孙康二人囊萤映雪的模范事迹从晋朝宣传到明朝,从来没有人敢妹射重怀疑。千百年来,中国的一代代读书人,一直都在受着这两个美谈的励志故事的教育,从来没有人去质疑其中的可信程度。不过,到了明朝末年,有个叫"浮白主人"的,在他写的笑话集《笑林》里,把"囊萤映雪"的故事"戏说"一番。在这个笑话里,他让车胤和孙康变成了一对朋友。有一年夏天,正是萤火虫四处飞舞的季节,孙康去看望车胤,却不见车胤在家里读书。孙康问车胤的家人:车兄哪里去了?家人回答说:去井台边草丛里捉萤火虫去了。到了冬天,车胤回访孙康,刚到孙康的村口,远远地就看见孙康站在门外,久久地仰着头望着天空。车胤不解,走近后问道:这么好的时光,孙兄为何没有用来读书呢?孙回答说:我观察了好久,催剃晚这个天气,不像是要下雪的样子,今天恐怕是读不成了。
到了清朝,康熙皇帝以实验证明囊萤读书的不可信。康熙小时候跟着师傅读书,师傅跟他讲过这故事,他一直心存疑惑。有一天,康熙派人在热河逮了几百个萤火虫,放到一个口袋里,想用萤火虫发出的光看书。哪知萤火虫们微弱的光线,根本照不清楚书上的字。不用说,康熙觉得自己受了愚弄,于是动了真格,他在位的最后一年,竟为此事下了一道圣旨,告诉学子们,书上的东西不可以全信,比如这囊萤读书就荒唐得很。
因此,有人认为,车胤、孙康利用囊萤、映雪的道具,明明知道照不清书上的字婆汽,却还要煞有介事装模作档拒尝样摇头晃脑读着,这是一场"读书秀"。其目的是获得名声,有了名声才能被人推荐,通过察举以实现出人头地的愿望。这场"读书秀"让车胤、孙康出名了,成为千百年来学习的榜样。后来车胤把官做到吏部尚书,孙康当上了御史大夫,成为史上自我炒作的成功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