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唱哈节

2022-07-11 17:46:11 百科资料

唱哈节亦称"哈节"。京族民间传统节日。流行于广西防城港市东兴市。"哈"或"唱哈",在京语中就是唱歌的意思,哈节也就是京族的歌节。每到哈节期间都会举行如迎神,祭祖,唱哈,送神等等活动。

  • 中文名 唱哈节
  • 流行地区 含恨广西防城各族自治县
  • 节日饮食 鲶汁
  • 别    称 哈节

传说

  关于唱哈节有不少民间传说,其中一个说是古代有位歌仙,来到京族三岛,以传歌为名,动员群众起来反抗封建压迫。她的歌声感动了许多群众。后人为了纪念她,建立了“哈亭”,定期在哈亭唱歌传歌,渐成节俗。

唱哈节

  哈节的日期各地不同,沥尾、巫头岛为农历六月初十,山心岛为农历八月初十。各村的哈亭是节日活动的中心、哈亭雕梁画栋,飞檐高顶,亭内分左右偏殿和正殿。正殿内设有过去京家信奉的诸神神座。偏殿内设有坐位,听歌与宴欢时要按长幼次序人座。

  节日活动历时3日,通宵达旦,歌舞不息。周围各族群众亦来共同欢庆,一派升平喜庆景象。唱哈的主角有三人,男歌手一人,称“哈哥”,专司抚琴伴奏,两位女歌手是“哈妹”,一个待两块竹板,另一个拿一个竹梆,击节伴奏,轮流演唱。歌的内容有民间传说、哲理佳话、爱情故事等。锣鼓声中,常有妙龄少女登台献舞。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头顶天灯舞”。只见少女头顶瓷碗,碗上选盘,盘子里点燃蜡烛,两手端着酒杯,也各有蜡烛一根。载歌载舞时,三根蜡烛闪闪不灭,若是群舞,一片烛光闪烁,煞是好看。

简介

唱哈节

  京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哈节”,也叫“唱哈节”。京语“哈”的意思是唱歌,“哈节”也就是“歌节”。在京族地区,每个村寨都建有哈亭。过“哈节”时,要请“哈妹”(歌手)在哈亭内演唱“哈歌”,非常热闹。“唱哈”、“竹竿舞”和“独弦琴”,被誉为京族传统文化的三颗珍珠。

  据传说,古时候有一位美丽的歌仙来到京族渔村传歌授舞,不但言传身教,而且热心地给群众治病,送医送药,深受京族人民的爱戴,后人便建造起一座“哈亭”,每年一次在“哈亭”’里以唱歌的形式来纪念她,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京族的传统节日。 京族分布的地域不大,但各地的“哈节”时间不一,在沥尾、巫头两地,每年农历6月10日举行;山心一地在8月10日举行;红坎一地则在正月15日举行。节期均为三天。

  节日的前一天,男子列队面向大海,击鼓吹乐,迎神入“哈亭”就位,人们杀猪、杀鸡并备好糯米饭、酒、槟榔等食物来祭神,由“唱哈”主持人读祝祭文,带领人们入亭就座,开展祭神和“唱哈”活动。

  “唱哈”由“哈妹”唱,“哈哥”用三弦琴伴奏。歌的内容有叙事歌、劳动歌、苦歌、风俗歌、敬神歌、情歌

唱哈节

  等。“唱哈”完之后举行送神仪式,节日才告结束。参加“哈节”的除京族之外,还有当地的壮族和汉族等民族。 “哈节”是京族的迎神祭祀活动。但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哈节”,往往由出资的多少来决定人们在节日中的地位,显然是受到有钱人家的把持,充满着等级关系。新中国成立后,废除等级制度,男女老少不分年龄都可以参加“哈节”活动。同时,“哈节”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祭神迷信内容已逐步消除。人们在过节时除唱歌之外还举行各种文娱、体育活动,开展经济贸易,充满了新时代京族人的精神风貌。

内容

唱哈节

  京族有本民族的语言,系属尚未确定。绝大部分京族通用汉语文。京族口头文学内容丰富,其诗歌占有重要地位。京族人民爱唱歌,歌曲曲调有30多种,内容广泛,有山歌、情歌、婚歌、渔歌、叙事歌等。每当驾船出海或捕鱼归来时,人们往往用歌声来表达丰收的喜悦心情,余音袅袅,引人入胜。传统舞蹈有《跳天灯》、《跳乐》、《花棍舞》、《摇船舞》等。这些舞蹈过去主要在“唱哈”(意为唱歌)时才跳。表演<跳天灯>舞时,姑娘们身穿白色长衫、黑长裤,头上顶着或双手托着有点燃蜡烛的盘碟,随着鼓点节奏的快慢翩翩起舞,相对转动手腕,纵横交错地穿插,构成各种优美的画面。“嘲剧”是京族的戏剧,内容多为民间流传的故事,传统剧目有<阮文龙英勇杀敌> 、 <等红娘>,独具民族特色。乐器有独弦琴、三弦琴、二胡、笛子、锣、鼓等。独弦琴是京族特有的民族乐器,音色非常优雅动听。

  京族主要从事海洋渔业。他们有丰富的海洋知识和打鱼经验,男子个个都是捕鱼能手。京族住房大多为砖瓦房,为防海风,建筑较为坚固。饮食以大米为主,食鱼虾较多,喜欢用鱼汁调味。妇女穿窄袖紧身对襟无领的短上衣,裤子长而宽大;男子上衣长及膝盖,窄袖袒胸,腰间束带。

唱哈节

  京族主要信仰道教,少数人信仰天主教。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唱哈节等。唱哈节是京族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关于唱哈节的来历,传说有一位歌仙来到京族地区,借传歌授舞为名,动员京族人民起来反抗反动统治阶级,受到京族人民的敬仰,后人便设哈亭,以传歌来纪念这位歌仙,逐渐演变成了京族人民的节日。唱哈多在哈亭举行,哈亭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建筑物。

  京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惟一生活在海边的民族,过去生活方式比较单一,改革开放以后,京族人民发展了农业、鱼类加工业和人工养殖珍珠、海马等养殖业。人工修筑的拦海大堤把3岛和大陆连成一体,使岛屿变成了半岛,并从大陆引来淡水灌溉农田。世代缺粮的京族人,如今不仅粮食自给有余,而且经济收入逐年增长。

  “京族三岛”位于广西防城京族自治县,指的是京族同胞居住的巫山、山心、万尾三个小岛。岛上四季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植物常年丛绿,优美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京族人民热情奔放的性格,也形成了特殊的三岛风情。

唱哈节

  哈节,是京族最大的民族节日。“哈”在京语中有两重意思,其一为 “吃”,其二为“歌”或“唱歌”。所以哈节也称为“乡饮节”、“歌节” 或“唱歌节”。节日活动内容有祀神、祭祖、乡饮、娱乐。哈节的日期因地而异,万尾、山心两村为农历六月初六,巫山村为农历八月初十,红坎村为正月十五。节日活动在固定的地点“哈亨”举行。“哈亨”是京族聚会的场所,兼有神庙、祖庙、乡饮堂、歌堂等功能。在京族聚居地,每个村寨都建有“哈亨”。建“哈亨”的材料全用优质木料,外形美观,坚固宽敞。有些“哈亨”,屋脊上还有双龙戏珠的雕塑。“哈亨”中供奉的主要是京族信奉的镇海大王等神位和族中祖先的灵位。“哈亨”正堂两侧,设置从高到低的三级阶梯或坡板,在迎神、祭祀或者听“唱哈”时,成年男子按年龄长、幼、尊、卑和捐款数额入座,这是早已形成的规矩。 关于“哈亨”的来历,在京族三岛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有一条蜈蚣精,它吃人成性,凡从此海域过往的船只,都要奉送一个活人给它吃,不然就会翻船,害得人们妻离子散,不得安宁。有一个神仙知道后,就来到这里为民除害。它将热辣辣的南瓜投入蜈蚣的口里,蜈蚣吃后便碎成数段,分别化作巫山、山心、万尾三岛。这位神仙后来被众人奉为镇海大王,祈愿他给众人带来安康吉祥。

  过哈节时,人们首先集结在一起,举着旗、抬着神座、打着鼓、撑着伞来到海边,朝着建在彼岸白龙尾岛上的神庙祭拜,遥遥迎接神灵到“哈亨”来接受众人敬奉。从海边回来后,人们在哈亭跳起香舞、花棍舞和天灯舞,两个嗓音甜脆的姑娘敲起竹板,在三弦的伴奏下,唱起“哈歌”。这两个善唱的姑娘,人们称为“哈妹”,而伴奏者,就被称为“哈哥”。

唱哈节

  “哈歌”有民间叙事长歌《琴仙》、《十三哥卖鬼》和《京汉结义歌》等。“哈歌”中还有些用京语唱的白居易的《琵琶行》、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情歌也是“哈歌”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哈歌”旋律优美,娓娓动听,加上有悠扬的琴声伴奏,更加动人心弦。

  哈节是祭神、娱神的节日,更是娱人的节日。 <防城县志>中对哈节,特别是节日的男女对歌情景,做了生动的记载:居住在山心岛一带的京族, “农隙时,则定地点,于月白风清之夜,邀集邻人,以资娱乐,其所唱之歌,乃系民歌,俗称山歌。参加者分为两部,一部为男性,一部为女性,两方均有谙熟山歌者二、三人,名曰歌屯。男方择一歌喉清脆之男童,名曰歌郎,女方亦择一歌喉清脆女童,名曰歌娘。男女相距约五、六丈,由歌屯将歌逐句低声口传,歌郎或歌娘循声高唱,一问一答,声调和谐,其乐盎然。”哈节还是青年们交友的节日。夜幕降临后,他们踏着月光来到海边以民族特有的“踢沙”和“摘木叶”等形式试探爱情和回报爱意。尔后,情歌伴着他们度过快乐的时光。哈节期间还进行斗牛活动。节日活动持续三天,送神为最后的仪式。哈节还是民族团结的节日,各家各户盛情款待慕名前来的兄弟民族朋友,使哈节洋溢着团结的气氛。

唱哈节

  京族居住在海岛,与大海结下了深厚的情缘。在饮食上,那别有风味的鲶汁,使京族三岛富有“鲶汁之乡”的名称。“鲶汁”亦称“鱼露”,它以从海上捕得的小鱼腌制而成,用以调味,可使菜肴鲜美可口。它的制作方法是:把洗干净的小鱼放进腌鱼的大瓦缸或木桶中,分层加盐压紧,然后加盖封好。等过了几个月,小鱼自会溶解,而分泌出一种红色的鱼汁。经过过滤,过滤出来的就是鲶汁。每年3—6月的渔汛期,是制作鲶汁的季节。届时,每家每户都精心制作这一传统食品。现在这一食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受到欢迎,还远销到东南亚各国。

乐器

  唱哈节使用的乐器是独弦琴,是京族特有的乐器。那琴声特有的装饰音和长颤音,如潮浪起伏,婉转动听。独弦琴的构造比较简单,琴身是长1米左右的半片大斑竹筒,或是3片木板做成的方形木匣,在右端约12公分处凿一孔,插上一块小圆木作琴码,在左端的5公分处凿一孔立一摇杆,作为把手,琴码前面装上指板品格,琴底装一调弦校子,那惟一的一根琴弦,则一头系于摇杆,另一头经过琴码穿到琴底的校子上。劳动之余,一人抚琴,

唱哈节

  众人围坐,沐着海风,在独弦琴的旋律中度过良宵。 独弦琴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民间乐器,流传甚广,但后来便逐渐失传。如今,只在我国京族和越南一些地方得以保存,并在结构上更趋于简单、合理,更易于演奏。

  面海而居的京族主要从事渔业生产,他们热爱大海,熟悉大海,并在渔业生产中,总结出许多经验。有谚语道:“日西晚东,雷雨共鸣,海水漫流,鱼虾解鲎。”在海边,不时可以看见有小小的竹排在浪中浮掠,还可以听见海风送来的竹排海歌,曲调高亢,胜过涛声。歌中常常咏唱海上的景物,真是见景生情,声情并茂。

庆祝方式

  “哈”或“唱哈”。京语意即“唱歌”,“唱哈节”即“唱歌节”。哈节的具体日期各地有所不同,万尾、巫头两岛在农历六月初十,山心岛在八月初十,红坎村在正月十五日。各地都建有占为唱哈用的“哈亭”,哈亭的正堂内,供奉镇海大王等护岛神的神位和京族各姓祖先牌位。

唱哈节

  唱哈节活动分为四个部分,即迎神、祭神、入席唱哈和送神。迎神:在唱哈前一天,由成年男子列队,棉对大海,击鼓吹乐,烧香喃神,将本村信奉的“镇海大王”、“花婆”等神及各姓祖先先接入哈亭就位。祭神:在迎神后当天下午3时左右举行。人人入席唱哈:祭神后,凡是本地京族男子到了一定的年龄,便有资格入席参加唱哈。送神:唱哈结束后便送神,送神结束,唱哈便告结束。 整个节日的主要活动项目就是唱哈。唱哈的主要角色有“哈哥”一人,“哈妹”两人。演唱时,主唱的哈妹站在哈亭的中间,手里拿两片小竹片,一边唱一边摇摆地敲:拌唱的哈妹坐在旁边地上,两手敲竹制的椰子和之。哈妹唱完一句,哈哥就依曲调拨三弦琴。如此一唱一和一伴奏,使歌声、琴声、竹梆声融为一体,十分悦耳动听,唱哈的曲调有30余种。

京族

  农历正月二十五,是京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京语“哈”即“歌”,故亦名“哈节”。流行于广西防地等地。节期因地而异。红坎于夏历正月二十五举行,中心鸟在八月初十,防城万尾、巫头二岛在六月初十。相传为纪念一

唱哈节

  位因组织群众反抗封建统治而不幸牺牲的歌仙。届时,举行迎神、祭神、入席、送神、祭祀祖先、哈妹歌唱等活动,旨在祈求神灵保佑渔业丰收。各地都修建专用于此节的“哈亭”。节日盛时,聚人可达数千人,持续数日。现在已增加了许多新内容,如歌舞和贸易,为当地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京族是广西独有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防城各族自治县。 哈节是京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哈”是京语译音,含有“歌”、“请神听歌”的意思。“哈”或“唱哈”,在京语中就是唱歌的意思,哈节也就是京族的歌节。

  关于哈节有不少民间传说,其中一个说是古代有位歌仙,来到京族三岛,以传歌为名,动员群众起来反抗封建压迫。她的歌声感动了许多群众。后人为了纪念她,建立了“哈亭”,定期在哈亭唱歌传歌,渐成节俗。

唱哈节

  哈节的日期各地不同,沥尾、巫头岛为农历六月初十,山心岛为农历八月初十。各村的哈亭是节日活动的中心、哈亭雕梁画栋,飞檐高顶,亭内分左右偏殿和正殿。正殿内设有过去京家信奉的诸神神座。偏殿内设有坐位,听歌与宴欢时要按长幼次序人座。

  节日活动历时3日,通宵达旦,歌舞不息。周围各族群众亦来共同欢庆,一派升平喜庆景象。唱哈的主角有三人,男歌手一人,称“哈哥”,专司抚琴伴奏,两位女歌手是“哈妹”,一个待两块竹板,另一个拿一个竹梆,击节伴奏,轮流演唱。歌的内容有民间传说、哲理佳话、爱情故事等。锣鼓声中,常有妙龄少女登台献舞。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头顶天灯舞”。只见少女头顶瓷碗,碗上选盘,盘子里点燃蜡烛,两手端着酒杯,也各有蜡烛一根。载歌载舞时,三根蜡烛闪闪不灭,若是群舞,一片烛光闪烁,煞是好看。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