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葳蕤汤

加减葳蕤汤,中医方剂名。为解表剂,具有滋阴解表之功效。主治素体阴虚,外感风热证。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心烦,口渴,咽干,舌红,脉数。临床常用于治疗老年人及产后感冒、急性扁桃体炎、咽炎等属阴虚外感者。
- 出 处 《重订通俗伤寒论》
- 功 用 滋阴解表
- 主 治 素体阴虚,外感风热证
- 分 类 解表剂-扶正解表
名片
〖方源〗《通俗伤寒论》“加减葳蕤汤,滋阴发汗法,俞氏经验方”。〖释名〗本方是由《备急千金要方》葳蕤汤减麻黄、独活、杏仁、川芎、青木香、石膏,加葱白、豆豉、薄荷、桔梗、红枣而成,故名“加减葳蕤汤”。
基本资料
组成

生葳蕤二钱至三钱 [9g]淡豆豉三钱至四钱 [9g]红枣二枚生葱白二枚至三钱 [6g]炙甘草五分 [1.5g]桔梗 苏薄荷各一钱至钱半 [各5g]东白薇五分至一钱 [3g]
方歌与方组趣味记忆
1.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葱桔梗随,草枣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此方魁。
2.玉竹姐为何早操吃葱。
解:玉竹(即葳蕤),姐(桔梗),为(白薇),何(薄荷),早(大枣),操(炙甘草),吃(淡豆豉),葱(葱白)。
用法
功能与主治、用法
1、滋阴清热,发汗解表。
2、阴虚外感风热证。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心烦,口渴,咽干,舌红脉数。
3、水煎,分温再服。
方解
1.本方为素体阴虚,外感风热所致。
风热—(侵)—肺—(失宣降)—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汗不畅,咳嗽
阴虚——津伤生热——口渴、咽干、心烦、舌、红脉数
2.君 ── 葳蕤 ── 甘平柔润,滋阴润燥,以滋汗源,润肺之燥。
┌ 葱白、淡豆豉 ┐
臣 ┤ ├解表宣肺,止咳利咽。
└ 薄荷、桔梗 ┘
佐 ── 白薇 ── 微苦咸寒,其性泄降,凉血清热而除烦渴。
┌ 炙草 ┐
使 ┤ ├ 甘润增液,顾护脾胃,调和诸药。
└ 红枣 ┘
主治
1.本方专为素体阴虚,感受风热而设。以身热微寒,咽干口燥,舌红,苔薄白,脉数为证治要点。
2.常用于治疗老年人及产后感冒、急性扁桃体炎、咽炎等属阴虚外感者。 若外感表证而无阴虚者,则不宜使用。
《重订通俗伤寒论》:“方以生玉竹滋阴润燥为君,臣以葱、豉、薄、桔疏散风热,佐以白薇苦咸降泄,佐以甘草、红枣甘润增液,以助玉竹之滋阴润燥,为阴虚之体感冒风温,以及冬温咳嗽,咽干,痰结之良剂。”
3..若表证较重者,酌加防风、葛根以祛风解表;若心烦口渴甚,加竹叶、天花粉以清热生津除烦;若咳嗽咽干,咳痰不爽,加牛蒡子、瓜萎皮以利咽化痰。
附方
葳蕤汤(《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葳蕤 白薇 麻黄 独活 杏仁 川芎 甘草 青木香 各二两 石膏 三两
用法: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取汗。若一寒一热加朴硝一分,大黄三两下之。如无木香,可用麝香一分。
功用:疏风解表,清热养阴。
主治:风温之病,脉阴阳俱浮。汗出体重,其息必喘,其形状不仁,嘿嘿不欲眠,下之则小便难,发其
汗必谵语,加烧针则耳聋难言,但吐下之则遗矢便利。如此疾者,葳蕤汤主之。
方歌:《千金》葳蕤麻杏膏,芎独白薇木香草;外感热伤津不足,生津清热又解表。
药理作用
加减葳蕤汤对青霉素致小鼠上呼吸道菌群失调具有调节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有益菌甲型链球菌的生长,升高菌群总密集度、促进菌群多样性有关.
其他信息
【来源】《重订通俗伤寒论》。
【组成】生葳蕤6~9克 生葱白2~3枚 桔梗3~4.5克 东白薇1.5~3克 淡豆豉9~12克 苏薄荷3~4.5克 炙草1.5克 红枣2枚
【用法】水煎服。
【功用】滋阴发汗,
【主治】阴虚之体,感受外邪,头痛身热,微恶风寒,咳嗽咽干,痰稠难出,无汗或有汗不多,口渴心烦,舌赤脉数者。
【方论】方中生葳蕤滋阴润燥为君;葱白、豆豉、薄荷、桔梗疏风散热为臣;白薇苦咸泄降为佐;甘草、大枣甘润增液,以助生藏蕤之滋阴润燥为使。为阴虚感冒风温,及冬温咳嗽咽干痰结之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