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斯的挫折理论
挫折理论是由美国的亚当斯提出的,挫折是指人类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指向目标的行为受到障碍或干扰,致使其动机不能实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情绪状态。
- 中文名称 亚当斯的挫折理论
- 提出者 亚当斯
- 类型 理论
- 所属国家 美国
理论介绍
表现:
挫折理论主要揭示人的动机行为受阻而未能满足需要时的心理状态,并由此而导致的行为表现,力求采取措施将消极性行为转化为积极性、建设性行为。
受挫情况
个体受到挫折与其动机实现密切相关。人的动机导向目标时,受到阻碍或干扰可有四种情况:
①虽然受到干扰,但主观和客观条件仍可使其达到目标;
②受到干扰后只能部分达到目标或使达到目标的效益变差;
③由于两种并存的动机发生冲突,暂时放弃一种动机,而优先满足另一种动机,即修正目标;
④由于主观因素和客观条件影响很大,动机的结局完全受阻,个体无法达到目标。
第四种情况下人的挫折感最大,第二和第三种情况次之。挫折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在人类现实生活中,不但个体动机及其动机结构复杂,而且影响动机行为满足的因素也极其复杂,因此,挫折的产生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挫折心理的必备条件
几乎人的行为都有受挫折的可能,但挫折心理的实际发生有三个必备条件:
第一,个人所期望的目标是重要的、强烈的;
第二,个人认为这种目标有可能达成;
第三,在目标与现实中存在难以克服的障碍。事实上,如无此条件。目标就会实现,挫折就不存在了。
挫折产生的原因
引起挫折的原因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
主观原因
主要是个人因素,如身体素质不佳、个人能力有限、认识事物有偏差、性格缺陷、个人动机冲突等;
客观原因
主要是社会因素,如企业组织管理方式引起的冲突、人际关系不协调、工作条件不良、工作安排不当等。人是否受到挫折与许多随机因素有关,也因人而异。归根结底,挫折的形成是由于人的认知与外界刺激因素相互作用失调所致。
挫折心理的态度
根据不同人的心理特点,受到挫折后的行为表现主要由两大类:
第一
采取积极进取态度,即采取减轻挫折和满足需要的积极适应态度;
第二
采取消极态度,甚至是对抗态度,诸如攻击、冷漠、幻想、退化、忧虑、固执和妥协等。
避免受挫方法
因此,在管理工作中;
第一
要培养员工掌握正确战胜挫折的方法,教育员工树立远大的目标,
不要因为眼前的某种困难和挫折而失去前进的动力;
第二
要正确对待受挫折的员工,为他们排忧解难,
维护他们的自尊,使他们尽快从挫折情境中解脱出来;
第三
要积极改变情境,避免受挫折员工"触景生情",防止造成心理疾病和越轨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