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两榜进士

2022-07-08 07:57:24 百科资料

两榜进士即进士。 科举考试中,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凡是通过乡试中得乙榜(举人),再通过殿试中得甲榜(进士)的人,称为"两榜进士"。

  • 中文名称 两榜进士
  • 又称 进士
  • 释义 凡是通过乡试中得乙榜(举人),再通过殿试中得甲榜(进士)的人
  • 拼音 liǎng bǎng jìn shì 

科举考试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公元605年(隋朝大业元年)开始实行,到1905年(清朝光绪三十一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科举制度各朝均有不同。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

  乡试,唐宋时称"乡贡"、"解试"。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金代以县试为乡试,由县令为试官,取中者方能应府试。元代在行省举行,但腹里则分别在河东、山东二宣慰司和真定、东平、大都、上都四路举行,共17处。考试分两榜,蒙古、色目人榜只试两场,汉人、南人榜试三场。

  明、清两代定为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凡本省生员与监生、荫生、官生、贡生,经科考、岁科、录遗合格者,均可应试。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庆典加科为恩科,考期亦在八月。各省主考官均由皇帝钦派。乡试考中的称为"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

  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放榜后,由巡抚主持鹿鸣宴。席间唱《鹿鸣》诗,跳魁星舞。中试之举人原则上即获得了选官的资格,凡中试者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殿试

  殿试,为宋(金)、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之一。又称:"御试"、廷试"、"廷对",即指皇帝亲自出题考试。会试中选者始得参与。目的是对会试合格区别等第。殿试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由唐高宗创制,但尚未成定制,宋代始为常制。

  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明清殿试后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通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从唐朝武则天时期起创立的。

两榜进士

  凡是通过乡试中得乙榜(举人),再通过殿试中得甲榜(进士)的人,叫做"两榜进士"。两榜进士和进士实际上是一个意思。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