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丁都护歌

2022-06-29 06:12:06 百科资料

《丁都护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写拖船纤夫们的繁重劳动和艰苦生活,前后从拖船的艰难、生活条件的恶劣、心境的哀伤等场面一一展现,结尾以"磐石芒砀"点明劳役性质,把诗情推向极致,展现主题。全诗注重用形象的画面代替叙事,而且以一种悲苦沉痛的气氛贯串全篇,感染力很强。李白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诗作不太多,这首诗写得很成功,可与杜甫诗媲美。

  • 作品名称 丁都护歌
  • 创作年代 唐代
  • 作品体裁 五言古诗
  • 作者 李白
  • 作品出处 《全唐诗》

作品原文

  丁都护歌

  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

  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一唱督护歌,心摧泪如雨。

  万人系盘石,无由达江浒。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丁都护歌:乐府旧题,《乐府诗集》卷四十五录入清商曲辞之吴声歌曲。《古今乐录》:"《丁督护歌》者,彭城内史徐逵为鲁轨所杀,宋高祖使督护丁旿收殡之。逵妻,高祖长女也。呼旿至阁下,自问敛送之事。每问辄叹息曰'丁督护'!其声哀切,后人因其声广其曲焉。"都护:当为"督护",武官名。《资治通鉴》卷九九胡三省注:"魏晋之间,凡居节镇者,其部将有督护。"《宋书·乐志》"都护"皆作"督护",丁旿之官为府内直督护,作"督护"是。

  2.云阳:今江苏丹阳县。在秦朝以后为曲阿,唐天宝年间(742-756)改为丹阳,属江南道润州,是长江下游商业繁荣区,有运河直达长江。上征:逆水北上。

  3.吴牛喘月:《世说新语·言语》:"满……曰:'臣犹吴牛,见月而喘。'"刘孝标注:"今之水牛,惟生江淮间,故谓之吴牛也。南土多暑,而此牛畏热,见月疑是日,所以见月则喘。"

  4.壶浆:茶水,酒浆。以壶盛,故云壶浆。

  5.盘石:同"磐石",极为坚硬而致密的石头。

  6.江浒:江边。《诗·大雅·绵》:"率西水浒。"毛传:"水涯曰浒。"

  7.芒砀:大而多貌。又王琦注引《汉书》:"高祖隐于芒、砀山泽间。"应劭注:"芒,属沛国。砀,属梁国。二县之界有山泽之固。"则以芒、砀为山名。

  8.掩泪:掩面而泣。

白话译文

  从云阳逆水上行,两岸是店铺很多的商业繁华区。在炎热的盛夏,拉纤拖船是多么辛苦!

  水混浊得简直不能喝,壶里的水一半都成了泥土。纤夫们唱起哀苦的《督护歌》,内心悲伤得泪下如雨。

  上万人拖着巨大的石头,有什么办法运到江边呢。你看那又多又大的花文石,千古以来,都使人掩泪而悲啊。

创作背景

  此诗当为天宝六年(747)李白游云阳横山时所作。天宝三年(744)李白离开长安,又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活,他走遍了江南江北,生活很不得意,旧日的朋友有不少也和他疏远了,正如他在《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一诗中所说的"一朝谢病游江海,畴昔相知几人在?前门长揖后门关,今日结交明日改。"这种遭遇使李白更加体会到现实生活的悲欢哀乐,对现实社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于人民有了深切的同情。在云阳一带,他看到统治阶级为了营建宫室甲,强迫人民开凿搬运云阳附近盛产的文石,他听到纤夫们冒着酷暑逆水拖船时唱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丁都护歌》,于是也借用乐府旧题,作了这首《丁都护歌》。这首诗只是取用原歌声调的哀怨,与原歌的题意,并不相关。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李白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诗作不如杜甫多,此诗写纤夫之苦,却是很突出的篇章。

  首二句说自云阳乘舟北上,两岸商贾云集。把纤夫生活放在这商业网点稠密的背景上,与巨商富贾们的生活形成对照,造境便很典型。"吴牛"指江淮间水牛,"南土多暑而此牛畏热,见月疑是日,所以见月则喘。"(《世说新语·言语》刘孝标注)这里巧妙点出时令,说"吴牛喘月时"比直说盛夏酷暑具体形象,效果好得多。写时与写地,都不直接、呆板,而是配合写境传情,使下面"拖船一何苦"的叹息语意沉痛。"拖船"与"上征"照应,指逆水行舟,特别吃力,纤夫的形象就突现纸上。诗中展现的画面是:衣衫褴褛的一群纤夫,挽着纤,喘着气,面朝黄土背朝天,一步一颠地艰难行进着。

  气候如此炎热,劳动强度如此大,口渴,成为纤夫们最强烈的感觉。然而,他们的生活条件却很差,渴极了也只能就河取水,可是"水浊不可饮"。仅说"水浊"不足以引起读者注意,于是诗人用最有说服力的形象语言来表现:"壶浆半成土。"这根本不是人喝的水。只说"不可饮",言下之意是,不能喝却还是要喝,控诉的力量尤为含蓄。纤夫生活条件的恶劣并不只有这些,而诗人独取"水浊不可饮"的细节来表现,是因为这个细节最具有水上劳动生活的特征;不仅如此,水浊如泥浆,说明天热水浅,又交待出"拖船一何苦"的另一重要原因。

  以下两句写纤夫的心境,但不是通过直接的心理描写,而是通过他们的歌声,即拉船的号子来表现的。称其为"都护歌",不一定是指古辞,而是极言歌声的凄切哀怨;船夫口唱心悲,泪下如雨,这也照应了题面。

  以上八句将拖船的艰难、生活条件的恶劣、心境的哀伤一一写来,却还并没有将场面表现完毕,末四句翻出了更惊心的场面。"万人系磐石","系"一作"凿",结合首句"云阳上征"的诗意来看,是指采太湖石由运河北运。云阳地近太湖,而太湖石有很多孔穴,是建筑园林的材料,唐代时已经被人所珍视。船夫为官吏役使,得把这些开采难尽的石头运往上游。"磐石"大而且多,虽然有"万人"之力来拖("系"),但也难到江边("江浒")。这照应了"拖船一何苦"一句,极言行役的艰巨。"无由达"却还要必须到达,更把纤夫之苦推向极端。为造成惊心动魄的效果,诗人更大书特书"磐石"之多、之大,"石芒砀"三字形象地表明:太湖石是采之不尽的,而纤夫之苦也是能让后人感伤千古的。

  全诗层层深入,处处以形象画面代替叙写。开篇"云阳"二字预作伏笔,结尾以"磐石芒砀"点明劳役性质,把诗情推向极致,有画龙点睛的奇效。

名家点评

  元代萧士赟:"触热拖船,就饮浊水,征夫之苦,徒兴千古之悲耳。"(《李太白集校注》引)

  清代乾隆:"落笔沉痛,含意深远,此李诗之近杜者。"(《唐宋诗醇》)

  当代女评论家安旗:"奇石或用来点缀园林,或用来建筑华美的殿堂。船工拖船运石之苦,不自唐始,也不至唐终。石头无知,竟成了坑害劳动人民的东西!《丁都护歌》的确可与杜甫的现实主义之作并读,在李白的作品中显得弥足珍贵。"(《李诗咀华》)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成纪(现甘肃秦安),少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唐玄宗开元三年(715),十五岁,已有诗赋多首,开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好剑术,喜任侠。开元六年(718),隐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江油)读书。往来于旁郡,先后出游江油、剑阁、梓州(今四川三台)等地。开元十三年(725)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足迹遍长江中下游地区。天宝元年(742),诏征入长安,供奉翰林。后卒于当涂(今属安徽)。有《李太白文集》。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