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读书赏析 读后感(3)篇

【邻家,那个天才男孩】 书房里,Ray Monk 在1991年出版的“The duty of genius ” 总是和Ludwig Wittgenstein 用英文和德文发表的Philosophy Investigation 紧紧靠在一起。
Ray Monk 作为畅销传记小说家,是很成功的。
因为他以20世纪初,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围绕在Wittgenstein 家族,形形色色各类知识精英,艺术哲人,各派顶尖学术人物,反衬、刻画了Wittgenstein,
一个内心狂暴、激情、丰沛、深刻、偏执、强势的灵魂。
Ludwig Wittgenstein的一生一直在确定,求索自己存在的意义。
他期望自己待在正确的地方做正确的事。
他的思考方式是,
不断地抛出问题,
一直听从当下的灵感。
在病入膏肓的时候他竟然一改忧郁。
鼓励朋友,勉励自己,
他写道
不要让悲伤侵扰你,
应该让它进入自己的心里
不要把悲伤锁在门外。
因为在头脑里,
它是令人恐惧的,
但在心里它不是。
Wittgenstein的最后一句话是对照看他的贝尔夫人说的:
“Tell them Ive had a wonderful life”
作为学者,
他是我敬仰的前辈,
真实、敬业、执着
作为人,
他是羞涩
只给懂得自己的人
讲笑话的邻家男孩。
他心目中的真善美,
最纯、很真。
正如:Wittgenstein最欣赏的诗人歌德, 在浮士德第四幕中:
如果我对某一瞬间说:
停一停吧,你真美丽!
那时就给我套上枷锁,
那时我也情愿毁灭!
那时就让丧钟敲响,
让你的职务就此告终,
让时针停止,指针垂降, 让我的一生就此断送!
15/11/2018,Angel. XJ
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一个完美主义、偏执、敏感、神经质的男人,逃离了家族的责任,选择了自己作为一个“天才”的责任,却也不断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而怀疑和否定的过程就变成了他的哲学,神经质的脾气又不允许他人批评,简直就是大大的一个“自我”,但人不就应该活出这样的一个“自我”吗?n维特根斯坦的一生简直就是冰火两重天的不断重复,每当有点“起色”,就开始自我放逐,觉得自己“江郎才尽”或“不配拥有资产阶级的生活,要用劳动创造价值”。感觉他直到过世,都活在这种“偏执的真实”中,没有感觉到他的快乐,而是感觉到了他的内心矛盾和没有出口。所谓的“体力劳动”也并不是他真正的出口,只是能够缓解他内心冲突的工具,因为过度的耗散精力和相对机械的工作,可以让他被动停止思考,不用面对矛盾的内心。但他又度过了“美好”的一生,一个任性的孩子跌跌撞撞跑过了每一个他想起的地方,即使别人看来走了很多弯路,平坦大道时却不乘胜追击,只是随着自己的心意而随时转变生活的方向。但我觉得对于维特根斯坦这种“出生即终点”的人来说,如果真的不走弯路、乘胜追击才是奇怪的,当生命中不需要为了金钱担忧,拥有了很多知识和艺术的储备,探索人生的各种可能性,且不喜欢了随时放弃,才是他人生该有的走向吧。书里的哲学部分完全没看懂,也没有兴趣,但通过别的渠道了解到,维特根斯坦哲学上最大的成就是“终结了哲学”。所谓的“终结”并不是真的再也不讨论哲学,而是指出了哲学的局限性,哲学也只是一种框架,如何制定对哲学评价的标准,也就是在对这个框架制定标准,那就只能跳出哲学之外去制定标准,但在语言和科学中,并没有办法跳出这个框架,所以哲学的终极问题就变成了无解,而哲学也变成了没有意义的学问。其实科学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数学建立在“1+1=2”的基础上,物理学中的量子力学建立在双缝实验观测之上,但我们却无法证明1+1为什么等于2,双缝实验中观察为何会影响微观粒子的状态。最终,哲学和科学都走向了神秘学,就好像游戏中的角色永远没办法通过游戏之外的世界去评价这个游戏,也没办法证明游戏的规则为什么会如此设定。当然这只是我肤浅的见解。其实无论怎样,都会度过一生,选择自己的人生,而不是被人生奴役,这是维特根斯坦带给我最大的触动。
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近期看过最长的书了,陆陆续续看了有一个半月。这本书颠覆我对“天才”这个词的理解。原本以为天才是从小就应得知的,看完传记才发现你拥有得天赋也可能是逐渐被发掘的。显而易见的天赋比如音乐、美术或者体育很小就能触及那么也是显性的,而商业、逻辑、语言、哲学甚至政治这些方面的天赋就只有你入轨迹了才能现露吧。他从军、被俘、乡下当老师、去苏联再到医院的工作,不管职业上几次逃离,最终反而更坚定他的天赋也使其一生都为了哲学而存在奋斗。他纠结、焦虑也傲慢过,渴望被理解和认可。他为孤独、抑郁所困扰,也需要信仰和爱。他认同一部分宗教却无法完全信服。他恐惧爱欲错过表达,也忏悔试图摆脱虚假的自我。临终那句“告诉他们我过了极好的一生”是他对世界和生活的回答。用苏格拉底的话结束这本书的旅程“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