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读书赏析(3)篇

- 这是一本比较严肃的书,主要论述不同媒介带给我们思维模式的影响。在印刷术时期,人们的思维严谨,说话有条有理有思想性。
在印刷术统治下的文化中,公众话语往往是事实和观点明确而有序的组合,大众通常都有能力进行这样的话语活动。
后来电报的兴起,使得信息量大大增加,人们对信息开始盲目消化,思想性随之减弱。
电报只适合于传播转瞬即逝的信息,因为会有更多更新的信息很快取代它们。这些信息后浪推前浪地进出于人们的意识,不需要也不容你稍加思索。
随着技术的发展,电视变成了我们生活中的必不可少的文化消遣。
正是电视本身的这种性质决定了它必须舍弃思想,来迎合人们对视觉快感的需求,适应娱乐业的发展。
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楞是不知道作者使用那么多专业术语究竟是要说什么,枯燥到差一点就看不下去,奈何遇上我这种喜欢跟自己做对的人,于是到了第三章后面一点,终于开始理解作者前边说的那些内容的含义,终于顺利读完整本书。虽然作者一直是在以美国的政治,文化作为大部分的论述依据,但其实和我们也挺贴近的,仔细想想,我们不就是处在这种快餐文化中吗?作者写这本书的时候还是在19世纪末,21世纪的现在,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信息开始碎片化,想着我们每天也是刷着手机浏览各种各样的信息,可能更多时候都是看了就过了,就连热点话题,热度也就那么几天而已,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还要对信息进行筛选,进行思考,就显得极为困难。人们都喜欢新鲜事物,但人们对于新鲜事物的判别能力,思考能力日渐衰弱,也因此网上才会有那么多网络暴力事件的发生。但是你能说难道我们就止步不前,不发展技术,不前进了吗?当然不是,只是越是这样越要保持对文字的清醒认知,努力让自己保持思维上的前进性是重要的。最后引用本书最后给我印象很深的一句话作为结尾:
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娱乐至死读书赏析 第(2)篇当我玩王者荣耀玩到昏天黑地,我在想什么?
我觉得快死了,睡眠严重不足,却无法停止继续玩。
这就是所谓的我们将毁于我们所钟爱的事物。在那一刻,有一种他乡遇故知的错觉。
本文中,所批判的是除印刷术之外的知识传递媒介。因其新奇性、独特性吸引人们的目光,从而使人们忽略了特定事件发生所需的背景环境和逻辑关系,因此人们逐渐养成被动灌输式的信息接收方式。
扩大信息接收渠道,反而让人们丧失信息获取能力。新闻、广告、娱乐节目……你可以听到一切你想要的不想要的信息,然而,左耳进,右耳出,这并不利于个人长期提高与发展。一旦人们习惯被动接收,人们就会同时丧失安静下来静静咀嚼一本书的能力。
图像传播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1.学习可以寄托于娱乐形式中。2.个人形象有时比内涵更重要。
我们没有必要十分严苛的摈弃电视(这也显然拥有越来越壮大的发展趋势)。毕竟一个真正想完成一件事的人,不会选择电视这种不严肃的知识获取方式,而对于仅仅想找点事消磨时间的人,电视是一个好的帮手。
娱乐至死读书赏析 第(3)篇这本书从文化传播媒介的发展(语言→文字→铅字印刷→收音机等→电视)讲到这些媒介变强带来的思维模式的变化,主要讨论的是电视
电视新闻:简短,没有来龙去脉,没有深度分析,看完即过,不留时间给人们品味内心感受(伤感),告诉你一些与你影响不大的事情(你知道了但不能就此改变你自己的生活或他人生活的事,无法解决任何问题),将发生的事与现实隔离(“明天同一时间再见”就将牺牲等封印在了这十几秒几十秒的快讯里)
电视宗教:将宗教变为娱乐,教主崇拜而非上帝崇拜,改变传教时的氛围和心态
电视教育:教育娱乐化,孩子们习惯娱乐,而电视台假借科普之名出娱乐性质的节目。书本成为辅助。
改变:学校教育学生们如何适时疏离某些媒介,教导如何正确地看电视。
赫胥黎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