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人,那些事读书赏析 读后感(3)篇

想到了很多很多儿时的点滴细节。
比如曾经“欺负”过很多人。一年级的时候,有个同桌很有钱,家里面经常给零花钱花,他的钱的一半甚至买的吃得都给了我。我记不清是欺凌获取还是讨好咋样,成分应该都有的。不知道有没有给那个孩子的成长带来什么伤害。
印象中他好像是个男孩,如今却记不清到底是女孩还是男孩。很多年后,二姐有一次和家里分享一个故事,说妈妈生了七个孩子,六女一男,没想到她们班XX莲有十个(数字不是特别清楚了,反正当时我们都惊呆了),也是最后一个儿子。说最小的儿子叫Xxx,把小儿子宠得可好了。我突然想到那不是我的小学同桌吗?怪不得才一年级就每天都有那么多零花钱。可是我没敢和任何人说这些事情,怕他的姐姐找上门来凑我,更担心姐姐们用眼神杀死我。
应该二三年级的时候,爸爸转去车河小学教书。我和四姐也随着转学。
那时候每天需要翻山越岭去上学。现在想想不知道为何小小年纪竟然不害怕。如今却不敢走空无一人的山路。
印象中有个很漂亮的小姑娘,总是扎了马尾辫,她奶奶是每天下课坐在门口卖辣条,冰袋,汽水的。她经常会拿一些给我吃,而且还曾带我去过她家玩。去她家里面吃了啥干了啥是一点记忆都没有了,却同步熟悉是出校门,右拐,穿过学校,马路,过一条桥,走一段小径,藏在庄稼的背后。
如果这些建筑,马路等未改造,那个村落未变化,我是能够根据记忆找到的。虽然我分不清东南西北,但是哪个路上是左拐还是右拐,我却记得很清楚。
后来还尝试找过,地方却完全变了样。在于我们似乎对很重要的事情,比如她的名字,或者她家里面某个人的名字,从来不曾问过,也没记住,好像有一个曼字,这种记忆可追溯性又远远不够,却对这些随着时间而改变的东西记忆犹新。
TM们变了,我们就找不到自己想要找的人了。
很多很多……
也许应该和吴念真一样,写下来,说不定可以被看到
这些人,那些事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去过台湾之后,再读《我们台湾这些年》《这些人,那些事》这两本写台湾的书,让我看到更真实的台湾,一个剥去锦衣华服后和我们一样血脉相连的台湾,那活生生、有血肉、有大事件和小人物的台湾,那些各个角落里最真实的感动,那些普通民众的三餐四季、悲欢离合一一跃然眼前,那些再普通不过的人,再平常不过的日子,那些静静流淌的命运却唤醒了我们沉睡的记忆。看完以后,你会想家,想亲人,还有那些随着岁月的更替而逐渐被遗忘的朋友,真的是会想到他们。“这些人,那些事”,这些年,那些年,蓦然回首,人生已然完结。
这些人,那些事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大多数初恋都是最美好的存在,原来真的有很多人将对初恋的思念寄托在名或者其他什么东西上,听说这本书的作者的名字就是这样来的,嗯,挺好的。相命师说的知花名者众,知本名者寡,是真的很神奇呐(想来我们身边好像总是会有那么一两个神奇的人物存在,真的像活着的神仙)。读完之后,我还是只记住了作者的花名,真的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书里的故事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用平实素朴的语言,讲述这一生遇到的亲人,朋友,以及匆匆遇见的过客。看完之后一方面觉得他在讲故事,另一方面又是在讲生活,这生活仿佛离我们很近,以至于情绪会跟随故事起起伏伏。有时候一开始故事可能像大多数故事一样开始,觉得失望之极的时候结局却迥然不同,让人眼前一亮,而后去回味故事,偶尔阅读几篇还是极好的,挺开阔思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