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罗妮卡决定去死读书赏析 读后感(3)篇

这本书追了好久,终于看完了,维罗妮卡,一个让我着迷的女子。起初看到书名觉得奇怪一个人决定去死,这是一种什么心态?小说伊始,就讲述了维罗妮卡决定自杀,我不禁疑惑,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女人,连自杀都要弄得这么整洁?
一九九七年十一月十一日,维罗妮卡决定自杀。这一刻终于到了。她仔细地打扫了修女院的出租屋,关上暖气,刷了牙,躺在床上。
她是个善良的女子,时时刻刻为他人着想,把他人的利益摆在自己前面。
自杀时第一个要考虑的是自己,然后才是旁人。她本不欲让自己的死给别人添麻烦,但如果割脉是唯一的可能,那她也没有法子。不过,修女们可就得清扫房间,然后再把这桩往事彻底忘掉,不然这房间就没法再租出去了。
这么善良的少女,为什么要自杀呢?终于疑惑解开,原来自杀是因为这个。简直不能理解她的想法,为什么改变不了局势就得去死呢,一个人妄想扭转乾坤,本来就是蝼蚁般的想法。况且事情没发生,她也根本不知道结果如何。太草率
她相信自己是个平凡的人。自杀的决定源自两个简单的理由,她相信如果她肯在遗书中详细说明,很多人会同意她的做法。
第一条理由:生命里的一切均一成不变,一旦青春消逝,一切都会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衰老将留下无法逆转的印记,疾病来了,朋友们远去了。终于,活着不会为生命增光添彩,而刚好相反,受苦的可能却大大增加。
第二条理由更为哲学:维罗妮卡读报纸也看电视,她知道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一切都错乱了,而她却无法重整局势,这使她觉得自己很无能。
维罗妮卡自杀未遂,被送进维雷特____疯人院,与那些和他人想法不一致的人待在一起。什么样的人才是疯子,怎么才是疯子的定义。不仅维罗尼卡不知道,我也不知道。有人说搞艺术的人是疯子,有人说精神失常的人是疯子,还有人认为行为思想和他人不一样的人是疯子。用的地方太广,不知道如何理解。
在维雷特遇见了让她渴望生存的爱德华,起初她认为精神分裂的帅小伙不能理解她的心意,他们之间没有结果,因为医生告诉她即将死亡,但是等待和迎接死亡比死亡来得更恐怖,死亡反正是一了百了,等待死亡却要苦苦挣扎。
不,我真是疯了!我正失去自我控制。星辰不会说话,当然星相学家不这么认为。如果月亮确实和一个人说了话,那一定是跟那个精神分裂的人说的。
正想到这里,维罗妮卡的心突然一阵刺痛,一只手麻木了。她感到天旋地转:心脏病犯了!
然而她却觉得欣喜,仿佛死亡会将她从死亡的恐惧中解脱。好了,一切都结束了!她可能会疼,但那不过是五分钟的弥留之痛,换来的却是永恒的宁静。她唯一能做的是闭上双眼,电影里面的死人总是圆睁着眼睛,这让她觉得恐怖莫名。
意想不到的是爱德华回应了维罗妮卡,他们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爱慕。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父母喜欢干涉父母的决定,一直认为这是中国才存在的弊端,中国式父母会用过去的经验教训告诉你少走弯路,让你按照他们所期盼的发展轨迹来走,你照做了就是听话孩子;否则就是不孝顺,叛逆的孩子。但往往这些个孩子就会没有主见,父母太过干涉孩子的生活,以至于孩子太依赖父母,太娇气,遇到点事情就会畏畏缩缩张惶失措。此刻,父母就会说如何不争气,如何不会处理事情什么的,但丝毫没有意识到是他们没有教孩子这一切,他们亲手把孩子毁成这样。
维罗妮卡按照母亲的要求做了,显然母亲的经验更老到,知道什么是现实。她上完中学,考入大学,文凭拿到了,分数也很高,但却只在图书馆找了份工作。
“我应该更疯狂一些。”但就像大多数人一样,她明白得太晚了。
维罗妮卡的母亲是这样,爱德华的父母也是如此。这是道德绑架吧,你爱我就得按我的要求做,否则便是不爱我。太恐怖
如果你真的爱我们,请按我的要求去做。如果你不爱我,那就爱怎么做就怎么做吧。”
还有一个触动的点就是人们应该遵循大自然的规律,遵守这个社会的准则。如果你打破这个那你就是疯子,而真正的疯子才是幸福的人。人生在世有多少身不由己,但这一切并不能改变,尽管把自己缩进壳里不想出来,但是一直沉浸于此代价是沉重的 。
喜欢他们那看透一切的淡然,不,应该是羡慕。只有什么事情都经历了,才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吧。
只有经历了这一切的人,才知道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
维罗妮卡因改变不了周遭而选择自杀,企图与天公试比高,可是敢与天叫板,并取得胜利的人是微乎其微吧。顺我者娼,逆我者亡,不是嘛?要知道一个人的生命算得了什么,少你一个就会多出来很多个。
为什么有些人会和生命的自然规律对着干呢?难道不是应该拼命活下去吗?”
而爱德华生活太苦了,看透了世间冷暖,宁愿沉迷于虚幻的空间里,把自己装在套子里生活。
我爱足了他俩的惺惺相惜和超然自若,你就是我存在于世间的理由,这便是最好的幸福
你能。我还要跟你说:谢谢你赋予我生命的意义。我来到人世间,经历了所有的一切,尝试过自杀,摧毁了自己的心脏,遇见了你,与你一起爬上这座城堡,让你把我的脸铭刻在心。我在这人世间走了一遭,唯一的理由是让你回到那条半途而废的路。请不要让我觉得我的生命毫无意义。”
“或许这的确太早或太迟,可是,我也想像你一样,对你说一声:我爱你。你可以不相信,也许,这只是一句蠢话,一个纯粹的幻想。”
维罗妮卡拥抱着爱德华,此刻,她请求那个她并不相信的上帝把她带走。
感触太多,执笔于此罢了。
维罗妮卡决定去死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牧羊少年少年奇幻之旅的作者:保罗.柯艾略的书,也是我读的第一本狗子推荐的书,在书单中的分类是自我认知,貌似正是现在的我需要解决的问题。
人们会如何评价疯子?荒诞?怪异?疯狂?反正就是异于常人。那么什么是正常人呢?按照规则办事,说正确的话。我们接受的教育和社会就是这样的,这可以让我们的社会有序、安全。关于这方面并不是我们个体要关心的问题,我们更关心我们的幸福,为什么我们越来越不幸福了呢?
因为同化,我们的世界因为一些人带动了整个世界的价值观发生了偏移,而从众心理带动着人们做出同样的选择,有些人选择了随大流,而当一些人将内心的渴望作为选择时他便成了天才或者疯子。天才和疯子只有一步之遥,区别在于能不能以正常人的思维表达。
书中以几个人映射了这个社会的很多人。比如泽蒂卡,偷情和家庭让她矛盾,比如玛丽,渴望与现实让他矛盾,比如爱德华,父母的渴望和自己的追求成为矛盾。有些人在这种矛盾中选择了屈服、忍受,有了不同程度的抑郁,然后用别人都这样生活试图说服自己。有些人疯了,成了另类。
还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博爱会,他们有着疯子一样的思维和见解,但他们为了避免与现实的冲突选择了逃避,有多少人做了这种选择啊。
最后要说的是女主维罗妮卡,一名悲观的虚无主义者,她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观点:当生命即将结束,当我们用心去体会最后的时刻,当我们放下了规则、面子,当我们勇于去做平时不敢做的事时,我们才会找到生命的意义之所在。
大概就是这个样子,我看完有什么所得呢?我该如何去改变呢?逃避?变成疯子?还是应该按照社会所要求的先取得成就再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并不是这样。这个世界有很多可能性,我们不能束缚自己的思维,更不能盲目的去追求。珍惜此刻就是意义,生命就是意义,多和自己的内心交流,偶尔尝试一下疯狂的事,梦想和现实之间有更多的变通,要敢于尝试。脑子很乱写不下去了,我追寻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看完这本书过了十多天,想起自己还没有写读后感。接下来我就写写让我还印象深刻的几点:
1.不论是在外面的现实世界,亦或是疯人院中,其实都有类似的生活圈模式,一堆相似的人聚在一起,排斥异类,你跟周围人不一样,就容易被排斥,被认为是“疯子”。在疯人院疯子们的世界中,一群疯子在一起排斥别的疯子,这样的模式跟外面那群“正常人”又有什么区别呢?区别疯子与正常人其实看这是谁的圈子,在“正常人”的圈子里,异于“正常人”的就是疯子,而在“疯子”的圈子里,异于“疯子”的才是疯子。你可能觉得自己是正常人,但你是别人世界里的疯子;你也可能就是疯子,但你活在疯子的世界里,然后你就是正常人;你也可能是疯子世界里的疯子。[偷笑]
2.关于这本书里涉及的自杀方式,感觉没有哪种自杀方式是不痛苦的,令我惊讶的是一直以为最好的自杀方式吃安眠药,居然也会如此痛苦,漫长的等待死亡,器官衰竭,可能身体差不多死了,意识却还存在。不是不痛苦,是痛苦却说不出来,而且吃安眠药很容易被救活。看完这本书刚好看到新闻说吃感冒药等药物后喝酒有生命危险,难以抢救。突然想到这本书,头孢药+酒也算一种死亡方式,而且基本救不回来。
3.书中提到有没有人问时钟为什么不是逆时针转呢?我自问自己,我从来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好像时钟在我们的世界里本来就是顺时针旋转,已经理所当然了,习以为常了,不会过多的去思考,不知不觉中我们的思考已经在层层框架枷锁之中。
4.书中看到现在的键盘设计其实当初是为了减慢打字员的速度,我很是震惊,我跟大多数人一样,一直以为这种键盘设计是提高打字员速度的。
当初看完这本书有好些思绪,到没来得及记录,现在记得的就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