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蕾莎修女传读书赏析(3)篇

特蕾莎修女—上帝之光
我身边很多人去过印度旅行 尽管他们都住在新德里最舒适豪华的酒店里 却仍然对当地的脏、乱、差抱怨不已 著名主持人鲁豫甚至曾表示她之前在印度采访的时候三天没有进食 只靠喝水度日
可你知道加尔各答是什么地方嚒 是印度最穷苦的地方 是全世界麻风病人的聚集地 是随便出门 大街上到处是遗弃的孤儿 到处是死人的地方
那么 请设想一下 好你走在加尔各答的街头 在一个臭哄哄的垃圾桶里发现了一个麻风病人 这个人全身是伤 伤口上有蛆在蠕动 他不能自己走路 你只能搀扶着他进入收容所 并微笑着帮他清洗和包扎伤口 他突然全身痉挛 一坨一坨的呕吐物从你身上流下 而你丝毫没有鄙夷之色 耐心的清除了浊物 并且伸出双臂拥抱这个人的头颅 告诉他 收容所就是他的家 你将会一心一意的照顾他
你一定觉得 即便是信仰上帝 这也是上帝和你开的一个天大的玩笑 试问 世界上有几个人能做到
但是 特蕾莎修女做到了
并且在那里开启了她一生最崇高的事业
建立起第一处临终关怀院,第一处仁爱传教会、儿童收容所、麻风病收容所、仁爱兄弟教会
一生都致力于为穷苦之人、为无家可归之人、为濒临死亡之人、为上帝遗弃之人传达爱与尊重
如果说奥黛丽赫本是公认的上帝遗落在人间的天使
那么特蕾莎修女就是上帝的女儿
作为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
唯独从特蕾莎修女身上 我看到了上帝之光
这个20世纪最伟大女性 不仅是1979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更是天主教的圣人 是美国公认的最受尊敬和爱戴的三位诺奖获得者之一 排在她后面的两位分别是马丁路德金和爱因斯坦 她去世时印度举行了只有国王和总理才能享有的国葬
但我觉得 这些奖项和优待都配不上她
唯一能配得上的 就是上帝之光
看了特蕾莎修女在诺奖颁奖典礼上的演讲
仿若是上帝站在那里给他的子民布道
特蕾莎修女之所以有这样伟大的灵魂 大概受到三个过程的影响 这也是她成长的三个最重要的阶段
一、深受父母影响 特蕾莎修女(初始用名 博杰舒)出生于奥斯曼帝国的一个普通的天主教家庭 她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富商 家庭条件极好 但是父亲和母亲都很慷慨 常常无条件地帮助一些穷人 这在小博杰舒的心理种下了慈爱的种子 使她12岁的时候就加入了慈善会
二、加尔各答的播种 15岁的收到南斯拉夫传教士的一封来自加尔各答的信 他描述那个地方“每天都有几千人死去” 这种悲境z使博杰舒心里仁爱的种子开始萌芽 她开始疯狂地想念那个地方 仿若得到了上帝的召唤
三、博杰舒受到圣女小特蕾莎的启示 愿意一生都追随她 为上帝工作 所以给自己更名为特蕾莎 称特蕾莎修女 这是她仁爱的种子成长为密林的阶段
小特蕾莎原本是一名平淡无闻的圣女 死后因为一本《灵心小史》闻名于世 成为法国四大圣女之一 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尊荣 可以说小特蕾莎就是后来特蕾莎心中的引路人 她对主的认知 对爱的思考后来一直是特蕾莎身体力行的根本
上帝之光原本是不存在的
但特蕾莎修女使它重现了
特蕾莎修女传读书赏析 第(2)篇很早以前就关注过印度,因为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因为贫穷,因为许多女性在毫无尊严、麻木地活着。越了解,越心痛,越茫然,因为无能为力。而特蕾莎修女,从37岁走出修道院开始,一生都在坚定地以一己之力帮助那些生活在最底层的人群,并带动更多的人走入这个行列。这正是她最伟大和感动人心之处。
有一碗粥,把一部分分给别人,是善良。有一碗粥,把它全部给了别人,却因为不能再给更多而自责,是慈悲。我们往往因为自己的一丝善念而感动自己,却做不到真正的慈悲。爱的最高境界是给予而不是施舍。而特蕾莎修女,一生都在微笑着行慈悲之举,对己严苛,对穷人无比宽容。
自己是一个没有任何宗教信仰的人,对一些人近乎执念的信仰无法认同。而从特蕾莎修女的一言一行,我理解了宗教存在的最初意义。最黑暗的角落,是光最先到达的地方。特蕾莎修女就是那一束光,给那些身处暗夜的苦难者以引领,用爱和尊重,把他们带到阳光之下,体会了生和死都平等的生命最初的美好。
生命的本质是孤独的,而我们却又惧怕孤独,渴望有人懂,渴望有人在我们最迷茫的时候,仅仅是握着自己的手,哪怕一个字也不说,但是那一丝温暖和被爱着的感觉,会让我们有勇气去面对一切苦难,甚至是死亡。特蕾莎修女的手不知道曾给过多少人尊严和抚慰,她的一双手,带动了越来越多的人的手,伸出去,握住那些彷徨的人的手,给他们力量,走向平静。
她说:“任何宗教信仰中,死亡都不是终点 。”她自己也是在最后的时刻平静的直面死亡,甚至期待死亡的来临。我们都擅长团员,从不擅长告别,特蕾莎修女用她的一生告诉了我们怎样在走向死亡的过程中平静、坦然,心怀慈悲,不留遗憾。
饥饿的感觉是痛苦的,灵魂的贫瘠更可怕。放弃希望和尊严,麻木而痛苦的活着,不悌于是一种漫长的煎熬。特蕾莎修女,用她的柔软、温暖的心把那些穷苦的人带离炼狱重返人间。“爱,直到成殇。”在她的生命消逝的那一刻,我想,更多的人理解了她的这句话的全部含义。
特蕾莎修女传读书赏析 第(3)篇感动,非常感动。
博杰舒天性中的敏感善良和她的家庭,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成就了她对世人、特别是对穷苦人的博爱;
特蕾莎修女对信仰的坚定不移和博爱,支撑她从36岁走出修道院为穷苦人工作了51年,其中在印度就工作了30年。
她和她的追随者们收留并照顾无家可归、伤口爬满蛆虫的垂死者,人人避之不及的麻疯病人、艾滋病人,孤儿,未婚妈妈,不仅给他们食物、容身之处、教育,更给了他们爱与尊严。
长期吃最简单的饭菜,穿最简朴的衣服,过最简化的生活,除了生活必须几无任何物质享受,卖掉诺贝尔和平奖章,拒绝颁奖宴换来钱用来服务穷人,到处为穷人的衣食化缘,特蕾莎修女却精力不减反增,内心安宁地一直工作到87岁高龄。
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了信仰的力量,也说明了爱的伟大,更说明遵循内心想法而真实活着的充实与踏实。
愿世界充满爱。爱人者,人恒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