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点评本(共11册)读书赏析(3)篇

历时两月(10月6日-10月3日),用时171小时拜读完孙皓晖老师这一鸿篇巨著,场面波澜壮阔,读来荡气回肠,嗟叹不已……
秦孝公:一代明主,识人用人,变法图强,开创法治时代;
商君卫鞅: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
嬴(赵)政:一代雄主,一统华夏,千古一帝。
孝公启用商鞅新法之前,中国是礼治;秦帝国灭亡后两千年是人治;只有中间这一百多年是法治。
法家:法治不诛心,诛心非法治。举凡国政,有法者依法,无法者依例,无法无例者听上裁夺。韩非子搭建的新法家框架是:势治为根,法治为轴,术治为察。
法家李悝,吴起,卫鞅,慎到,申不害,荀子,韩非子,李斯;兵家吴起,孙膑,司马错,白起,李牧,王翦;(白起评赵括:若长平大战,赵括不死,必是天下名将,大秦克星。)
纵横家:苏秦,张仪,鲁仲连,范睢;
商家:白圭,田单,吕不韦,寡妇清,猗顿氏...
苏秦之才,暗夜点火。张仪之才,有中出新。
纵横家的本色,是“审势成事”,不审势则动辄必错,即或搭进性命也于事无补。
魏国魏无忌,立封信陵君;齐国田文,已封孟尝君;赵国赵胜,立封平原君;楚国黄歇,立封春申君。四大公子其所以名动天下,根基就是慷慨好义重然诺。
慎到,首创了忠臣害国论。荀况,首创人性本恶论。鲁仲连:“荀子学究天人,贯通古今,有儒家之学问,有法家之锐气,有墨家之爱心,有道家之超越;然又非难诸子,卓然自成一家,堪称当今天下学派之巅峰也。
君主制下,有两种权力现象所导致的政治危机最为严重:其一是强君暮政,其二是主少国疑(主少必有强臣出,国疑则有乱象生)。
李斯 - 法家之大成,嬴政领导下的李斯是一代忠臣,一代贤臣,建立秦王朝居功至伟,嬴政去世后的李斯,昏招迭出,功不抵过;
赵高 - 救嬴政多次,有忠有才有勇有谋,平生只服嬴政一人,始皇帝崩去后,再无可服膺之人,不如自己做皇帝,性格突变,匪夷所思。
秦帝国突然灭亡,有两个最为重大的原因:其一,是突发政变所导致的中央政权突然变形;其二,是战国传统所形成的巨大社会惯性,导致整个社会迅速地全面动荡。突发政变是秦亡的直接原因,战国惯性则是秦亡的基础原因。
审视中国原生文明的基本点之一,是对春秋战国秦帝国时代的总体认知。从整体上否定一个时代,不可能对这个时代的文明创造作出肯定性评价。审视中国原生文明的基本点之二,是对秦文明的界定与性质认定。这是当代史学界生发的新问题:秦文明是落后文明,还是先进文明?
《诗经》,对这个时代的大象描绘多有这样的句子:礼崩乐坏,瓦釜雷鸣;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烨烨雷电,不宁不令;山陵卒崩,百川沸腾。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这个时代一边是沦落,一边是崛起,有腐朽没落的阴暗,更有进取创新的光明,其主导潮流无疑是雷电烨烨的大创造精神。
两千余年之后,大咸阳已经成为永远埋在地下的废墟。然则,那个伟大的帝国并没有就此泯灭。帝国的永恒光焰,正时时穿越时空隧道,照亮着我们这个民族脚下的道路。
致敬孙皓晖,致敬大秦帝国,致敬中华原生文明。
煌煌巨著贯穿秦末150多年血汗铿锵之路。
嬴渠梁与商鞅一对患难君臣呕心沥血打下秦国革新变法良好根基,大秦帝国冉冉崛起。
赢驷治下欲求继续做大,觊觎中原。苏秦开创六国合纵抗秦之格局,张仪为秦相,针对合纵实施连横化解威胁。
四十年生活在芈后听政状态的嬴稷,长平之战末期暗示白起坑杀降军,最后又赐死白起,强国之梦何其遥遥。
起于商事终于政事之吕不韦,苦心孤诣扶植起空前绝后帝王之才嬴政,为一统华夏奠定了强大国力。
少年老成杀伐决断的嬴政,一生开疆扩土,开创霸权于乱世。自立始皇,中央集权,废除分封,行郡县制,统一国家、文字、思想、货币、衡器、兵器、车轨,修路修渠修长城,北抗匈奴西拓蜀地南征百越东出海岛镇守南疆……一件件震古烁今的大事业大手笔,开启华夏文明两千多年屹立不倒之大篇章。
正当帝国迅速崛起抵近巅峰之时,然则嬴政急功过力,苦于血肉之躯难向苍天借百年,暴亡未能及早善后。最后的“暴秦”被灭,是天下苦“暴秦二世”到了极点,必灭之而后快。
作者很是取巧。秦焚书后尚存之先秦乃至上古典籍史料因项羽在咸阳一把大火毁失殆尽,再加朝代更替、后世诋毁,秦之历史早已面目全非。于是作者在史料模糊、卷帙黑洞处,大胆展开想象,尽情施展浪漫情怀,合理演绎,为我们呈现了有血有肉的众多历史人物,挖掘其可能的思想交织、心态演变、所言所行,构建出几乎全面覆盖战国社会的时代风貌全景。
而对于史料确凿、众所周知的事件,则完全依照史实特别是《史记》内容进行铺排。如此安排,你便只会认为他是在写史,而并不觉得是在演义小说。
百多天拜读此书,穿越至两千多年前之战国,一路读来有如身临百多年强秦之路,时而血脉贲张,时而扼腕痛惜,时而豪情万丈,时而怒其不争。这里有开创功业的千古帝王,有呕心沥血的社稷栋梁,有慷慨悲壮的刺客侠士,有思辨超群的百家宗师,有聪明才智的大国工匠,有马革裹尸的军旅战神,有重情重义的红颜知己,有阴险狡诈的窃国巨蠹,有卑鄙残忍的恶毒小人……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史上任何大国的败落都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偶然因素,但究其根本,这些偶然因素并非主要原因,大秦帝国的暴亡可说是嬴政眼高手低急功近利,仰望星空超迈现实,妄图将实现强国之梦无限压缩在自己一任之内,无视自己的所谓伟大成就其实是秦国历任君臣不懈努力、长期积累而集中在自己任内水到渠成释放开花之果,梦想过于追求完美,却迟迟不为国家社稷考虑长远和永世传承,最终痛惜无法善后,遗留巨大漏洞隐患,造成千古遗憾。
当世正当借鉴大秦的崛起经验与覆灭教训,避免再搞大跃进大炼铁大放卫星式的急功近利,更要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撸起袖子,卯足干劲,朝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稳步推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步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只要大家抱着“我在务必用功,功成不必在我”的万世负责精神,坚定必胜信心,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上下力量,必将实现中国梦的宏伟目标,也可告慰赳赳老秦的艰苦付出和万古精魂。
大秦帝国点评本(共11册)读书赏析 第(3)篇《大秦帝国读后感》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花费将近两个月的时间,读完这部长篇巨著,掩卷回忆,或振奋,或悲痛,或欣慰,或无语。从秦孝公到秦灭,一百六十年上下的战国中后期历史,以秦国为绝对核心来叙述,一件件的事历历在目,一个个鲜活的名士名将犹然厮杀在各自的战场。望着中国地图,脑海里呈现的是战国几百年的纵横变化,高山作谷,沧海桑田,一幕幕情景是那么令人印象深刻。
读大秦帝国的崛起史,尤其是秦孝公时期,万分感慨秦族凝聚力之强,举国之力抗击外压!从秦孝公至秦始皇,明君,名将,良相辈出。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看这段历史,你会发现秦国奸佞者之少,投靠外国者之少,不管是这类人少还是这类人不能在秦国出头,可见秦国的政治土壤!阅读的过程,我时不时会联想到明治维新时代的日本。不得不说很像,在外敌压力下,都是举国之力求发展,求富强,上至君,下至民!秦孝公招贤纳士,对东方士子的待遇高于国君级别,而明治天皇率先做起,一天三顿变两顿,节省开支用于军费,用于舰艇建设。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决定了以这个民族为核心的国家的生命力创造力!
这么伟大的民族自强史,这么前无古人的国家建设史,在此书之前,多少人仅仅因为“暴秦”二字而不屑去了解,更有甚者,拿着自己早已固化的思想,面对这溯源之著,依据于后人的历史叙述来嘲笑其不存在,嘲笑作者胡思乱想,认贼作父。可笑,可悲,可叹!殊不知手里所谓的历史权威,在下笔之日,已是被人任意涂改的故事罢了。
伟大的秦帝国骤然消逝于历史的天宇,是中国文明史的一个巨大变数。伟大的原生文明淡出高端文明视野,是中国文明史的一幕深刻悲剧。
沧海桑田,白云苍狗,我们民族的历史脚步在艰难泥泞中并未停歇。虽然,我们对那个伟大的帝国及那个伟大的时代,有着太多太深的误解,但是,我们毕竟在那个时代的光焰所照耀的旅程上走了过来。我们否认不了几千年来秦给中国带来的各自影响,或直接或间接。汉承秦制,唐继隋业,惜呼!汉唐被众口称赞,秦隋却得其恶名至今乎!
大秦帝国,无极之外亦是无极,然欲穷碧落下黄泉无悔!
感战国时代的源源不断的各类人杰,感孙老的破旧立新,是以此文祭秦。
2019.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