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读书赏析 读后感(3)篇

时断时续读完,初有几点体会:
一、167封家书反映了曾国藩从入京北漂待官、考差(翰林,内阁大学士)、建湘勇平洪杨、乃至太子太保的整个历程,时间跨道光、咸丰和同治,他自称资质平庸,力行戒骄戒惰,在政治、战略、理学和文学方面终成大家,实乃大智慧也。
二、与祖父母、父母、兄弟和儿子书信,不无透露其孝、悌、伦、纪,摒弃傲物之气,持谦逊之态,力求心、神、行一统,时时反躬自省,懂得“日中则昃,月盈则亏”之持家、为官之道,实难能可贵。
三、他平生独好《史记》、《汉书》、《庄子》、《韩文》四书,以“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的治学精神,而深信“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可赞。
四、于家训,秉承“考、宝、早、扫、书、蔬、鱼、猪”,“不信地仙,不信医药,不信僧巫”,“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做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予深以为然,再赞!
漫漫长路起伏不能由我
2018年5月26日
曾国藩家书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2)篇再读 曾国藩家书,仿佛看到了一位青年人缓缓向自己走来,待到自己面前,相对而立,已是一位打算辞官的年长者,肃然起敬。他的一生,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都在用自己的行动说话。
读第一遍时,最大的体会是,文正公好絮叨,但是他关于读书的经验是可学之道。同时“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使我暗暗略略不爽。
再读第二遍,评价文正公更客观,也多了多分敬佩,这种敬佩或许以后还会增长。不单是为学之道,还有 为人 治家 之道。
这本书会再读一遍 十遍,亦或百遍,而每读一遍体会也必将不同。
除此之外,将通过更多书籍了解文正公。
曾国藩,实令人敬服。
曾国藩家书读书赏析 读后感 第(3)篇
曾国藩在30岁这年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定位为“圣人”。“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也就是说,我只有一个选择,或者做一个浑浑噩噩的人,或者做一个圣人,没有中间道路可选。道光二十二年(1842),曾国藩在写给弟弟的信中说,他已经立定了终身之志。他说:“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这就是他为自己立定的“终身大规模”。他认为,这一目标实现了,其他目标就自然而然能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