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书笔记> 正文

「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读书笔记赏析

2019-08-02 00:51:20 读书笔记

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

作者:斯蒂芬·茨威格

茨威格生于19世纪末,恰好来得及亲身经历欧洲文化在一战前最后的繁荣和稳定,也能觉察到隐藏在这背后的停滞、老朽和虚伪。在随后的两次世界大战中,欧洲逐渐从精神的巅峰坠落到道德的深渊,和平与人性遭遇越来越严重的挑战,一败再败。茨威格目睹了这一切,开始成为一位不情愿的见证人,在生命沉入黑暗之前,为后人留下了一个高贵而残破的昨日镜像。

「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读书笔记赏析

随着加入书架的书越来越多,购买和读完与否不断考验阅读者取舍的标准。“做减法”在这个时代永远都是件困难之事,而犹太人在二战的经历总是提醒着我,人其实只需要一个皮箱的东西就够了。

《昨日的世界》是大学就买了并看完的一本书,个人喜欢茨威格,理由除了他是《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作者,还有他的犹太人身份。十多年以后再次花“钱”阅读此书,又有了更多的感触,他描写与那个时代众多伟大人物的交往过程,每一段都让人神往,他如同粉丝般的热情和收集的狂热,心有所感,深得我心。

茨威格的一生是幸福的,又是不幸的。他曾经在欧洲文化之都维也纳度过了自己丰富多彩的青年时代,随之又亲眼目睹了世界大战的残酷与无情;他曾经享受过最充分的个人自由,也亲身品尝了数百年来人类最大的不自由。他曾经和人类群星闪耀的文学家、音乐家、诗人成为朋友,他也因犹太人的身份和个人的选择而离群索居。他的作品曾带给他无限的荣誉,也在德语国家被完全禁止。他在度过他的50岁生日那天写到,“五十岁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一个人可以不安地回顾过去,看自己走过了哪些人生之路,然后平静地问自己是否还要继续向上。”从这部回忆录中,看得出茨威格一点点的绝望,“我用了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来培养自己的心,告诉自己要成为一位“世界公民”,但是这都无法给我以帮助。不,在我失去护照的那一天,我以五十八岁的年龄发现,一个人失去的祖国绝不仅止于那一块被划定边界的土地。”也许在以前我不够理解茨威格的悲观,感叹他为什么不多等一会儿,等到二战的结束,新世界的到来,但在第二次阅读中,我理解了,他预见了“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但是还要经历多少地狱和炼狱啊。”,身处炼狱,他内心最深处的任务,四十年来为之付出全部信念力量的工作——欧洲的和平统一——全都成了泡影。他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热爱自由、极度敏感之人,所以不难想象,即使身处战争中心之外,他依旧遭受着痛苦。于是在给世界留下这本《昨日的世界》以后,同年2月22日他和妻子双双自杀。向昨日告别意味着他在向人生告别,未来已不再属于他。这不是回忆的结束,而是生命的终结。

当然,整本回忆录的基调并不是悲观的,他对维也纳、巴黎、伦敦的描述令人感叹,和那么多群星闪耀的人成为朋友的经历令人神往,他的文字充满了激情,(翻译者水平也不俗),有些段落读得真是心潮澎湃,羡慕至极。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