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话的泥沼」读书笔记赏析
直指现实,嬉笑怒骂,陈丹青首部言论集。书是陈丹青近年来接受采访或与人对谈所整理出的文字,精心挑选后结而成集,书名“谈话的泥沼”似乎暗喻了交流的不可能,书中的部分篇章也刻意保留了这种媒体狂欢与个人表达之间的谈话困境,这种陷入“泥沼”的状况本身值得深思,另一方面,书中的大部分篇章则反映了在去除媒体预设立场之后,交流的可能与必要,比如陈丹青与王安忆的对谈,两人的思想和学识互相激发与阐释,读来很有收获,这是一本有内容的对话录,同时也是对对话本身的思考。
「谈话的泥沼」读书笔记赏析
很早之前就想写点东西,关于态度,也关于一本书。
欲望的落实起源于前些日子一个朋友来找我推荐些好书,我毫不疑迟地把当时正与我处于蜜月期的《谈话的泥沼》推荐给她。朋友放大的瞳孔泄露了她对于我居然给她推荐了一本谈话录而产生的诧异,对于此,我从来不喜欢解释,但是无奈我喜欢表达。
毫不掩饰地说,我喜欢陈丹青这样的作者,我喜欢所有态度分明的作者。我只关注我爱好的国画,所以对画家陈丹青不是很了解;我只关注我爱好的书,所以对作家陈丹青有些了解。在本书中,陈丹青主要谈了他对艺术的看法、对中国种种社会现状的见解以及对几十年来中国电影的见地。
与大多数人谈起艺术就会想到浪漫不同,艺术家陈丹青谈及艺术说的最多的就是体制与自由。他大大方方地承认自己对于艺术的野心,也尊重别人对于体制的野心。不过在我看来,他这里说得很多很多,关于艺术,关于梦想,都可以归于生活,或者说是归于梦中年轻人的虚无。我想我以后每一次拿起毛笔的时候,都会想到他在“艺术”部分给年轻一辈的箴言:快找饭碗,养活自己。
“我不会老是回想三十多年前画画的情形。我记得在七平方米的小房间画那些画,光线差,黄昏就挪到门口,就着过道的光继续画,然后,同样是在门口过道,炒菜煎鱼做晚饭。西藏河里的鱼没有鳞片,很便宜,一块钱买好几斤——你问我那是怎样的记忆,据实说,就是轻微的嫉妒,嫉妒我那时年轻,二十七岁。”对于这本书中的第二部分就是陈丹青对于中国政治、中国社会的见解,我丝毫没有感到惊奇,甚至想像地下通道口做玄学生意的阿姨们那样在每个路人面前肯定一波自己。读完这个部分,我深刻地怀疑它存在的必要性。陈丹青的魅力在于敢说敢认敢出书,媒体的“良心”在于敢删敢改敢扭曲。媒体的商业需要与个人表达之间的冲突形成了粘稠的积满了烂泥的泥沼。这是属于媒体的狂欢,对象是没有接到演出通知的陈丹青。
第一次读陈丹青的谈话集,看到了很多被采访者的无奈,也注意到了被采访者在语言中流露出的闪闪发光的价值观,这是在我们的时代不可多得的、也是我一直在追寻的非圆滑态度。经常和我交谈的朋友都知道,比起小说,我更喜欢读杂文。对于我的这个读书取向,很多喜欢小说的朋友并不认同,他们大都极力推荐我去读一读小说。于是我可爱的朋友们往往会掉入一个因果关系的泥沼中,他们容易忽视这样的一个事实:我并不是因为没看过小说而不喜欢小说,恰恰就是因为我看过小说才不喜欢小说。
作为一个整日与文字打交道的中文系毕业的语文老师,真心以为写好一本小说就是讲好一个故事,而写好一本杂文,是认识自己与表达自己。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想法并表达出来并不容易,古斯塔夫.勒庞曾在《乌合之众》中表述“大多数的人们都是乌合之众”,我在读书笔记中写下:大多数的乌合之众都不了解自己的想法更无法表达自己。
这个时候杂文的重要性就突显了出来,读完一本杂文集后去喝一杯果酒或者看看月亮要比读完一本小说后笑得疯癫、哭得悲痛再啧啧回味一下别人的精彩人生有意义得多。就像我此时此刻读完了陈丹青的非圆滑态度,又写下了自己尚且模糊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