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书笔记> 正文

「查令十字街84号」读书笔记赏析

2019-08-04 00:51:24 读书笔记

查令十字街84号

作者:海莲·汉芙

1949年的纽约,曼哈顿一间没有暖气的公寓里,三十三岁的穷作家海莲,偶然看到一则伦敦旧书店的广告,凭着一股莽撞劲,她开始给这个伦敦地址写信。这一写,就写了二十年。很多年后,她和这家书店的通信集,被称为“爱书人的圣经”,不断演绎。而那家书店的地址——查令十字街84号,已经成为全球爱书人之间的一个暗号。三十多年来,人们读它、写它、演它,在这段传奇里彼此问候,相互取暖。

「查令十字街84号」读书笔记赏析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在网络上遇见了这本书。要换做从前,早已把它收入囊中,全然因为我会把喜欢的书籍买回家,永远的珍藏,仿佛只要它在那,一尘不染,记忆中美好的样子就会一直留存,以致有时看到它安静的竖立在书架的样子,都会为之动容。好像是为了留住什么,好让曾经发生的一切不再失去,才有了这本书。这部书,是以1949年至1969年长达甘年流光,往复于美国纽约和英国查令十字街84号的来往信函交织而成。一方是嗜书如痴的女主买书者,一方是负责寻书的有着老式英国绅士的木讷与严峻的书店经理。日子一天天的过去,书信成为他们平静流淌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留白。故事由相遇,相知,再到熟知,由纯粹的商业往来关系到愿意分享彼此生活的知己,故事似偶然也必然的牵连着两个人的情感。惟遗憾且戏剧性的是,女主终究没能在男主生前踏上英国,去探望她梦寐以求的文学圣地以及那个灵魂伴侣。直到当真实故事被写成书,全然留给读者的,是那份浓烈的热爱读书的情愫、以书信传达意愿和感情的原味生活、以及那段不可说破却永远留存在信笺中的深切情意。这条街随着时代变迁早已被取上了新的名字,但是因为这本书的存在,街角处仍立有“查令十字街84号的街牌,供读者追寻。《查令》这本书一度被读者认为是“爱书人的圣经”,源于书中女主角对读书的痴迷,以及这种情怀引发了无数热爱读书者的共鸣。书中的女主为了等一本几近绝版的书,一年甚至两三年的功夫也甘之如饴。而生活中的我们也不难发现,现实世界相较于书籍的世界,对世事的理解肤浅了些,瞻望的视野狭窄了些,人情冷短淡薄了些。每一本书似沉淀了笔者的全部智慧,他们把生活中的疑惑细细品琢,并把睿智且细腻的解答封存在书中,供我们后人汲取。越好的书,内容越丰硕,品读鉴赏的过程越需要悠悠岁月的沉淀。你有多久没有写过书信了?还记得落笔时必须沉静耐心、句句寻思、字字斟酌的过程吗,还记得信件到达前激荡在内心里对遥远美好事物的期盼之情吗,还记得小心翼翼的珍藏每一封来去信件的景状吗。我大胆揣测这本书一定掀开了无数人尘封在记忆里那段对于“写信”的过往。亲手把承载着浓浓情意的信纸小心的折叠起来,信纸的折边处要反复重重按压几次才肯心满意足的装进信封里,填了地址,贴上邮票,慢慢的投入到街道旁无论寒风细雨始终沉稳伫立的青绿色邮筒里。然后满心欢喜的归去……此情此景,被这本书从遥远的记忆中拉回到了现实中来。仿佛一直以来被快放的生活节奏也因着这小小的信件变慢了,隐藏在内心角落的情感展露了出来,走路的脚步放缓了,就连身边的景色也都变美了。那些未曾注意到的鸟鸣,花开,柳絮飞舞,都看的比以往真切了。如今的查令十字街虽然留下了故事情节中男女主人公未能相见的遗憾,但却激起了人们对读书的渴望,以及对原味生活的守候。木心的诗曾写过,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而书中的两个人不论相隔多远,以怎样的形式存在,他们的情感、心思都将通过这本书在读者的心中,在查令十字街84号,成为永恒。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