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书笔记> 正文

「斯通纳」读书笔记赏析

2019-08-04 00:54:18 读书笔记

斯通纳

作者:约翰·威廉斯

50年来,此书一直疯狂流传于二手书店与地下文学圈。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科伦?麦凯恩将此书列为自己十大挚爱小说之首,奥斯卡影帝汤姆?汉克斯称其是令其爱不释手的五本小说之一。小说讲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爱,认同,怜悯,志业,傲骨,信任与死亡。美国,密苏里州。来自偏远农场的农家子弟、19岁的威廉?斯通纳进入州立密苏里大学学习农学。自一堂选修文学课为起点,他的一生就此悄然改变。未来的斯通纳成为了一名大学老师,结婚、生子、教学、退休、衰老、死亡。在他生命的尽头,或许他可以坦然面对这个问题:你的一生,还要期望别的什么吗?

「斯通纳」读书笔记赏析

《斯通纳》(读完此书已有些日子,今天码上关于这本书的一些个人想法)一本近乎普通人的传记。记录了主人公斯通纳平凡而卑微的一生,甚至可以说是乏善可陈,差强人意的一生。若以成功学的价值尺度来衡量,斯通纳的人生即便不是loser的写照,也是极其平庸,堪差一提。不由地想起另一本小说《活着》。如果说《活着》诉说的是人生中令人崩溃的凄惨和无奈,那么《斯通纳》讲述的则是,贯穿一生的沉郁与平庸。读罢掩卷,胸中徒生凝滞怅惘之感。抛开故事,反顾现实,人声杂沓处,仿佛总能瞥见斯通纳似曾相识的身影。漫漫人生之旅,总有一些绕不过的困顿与幽暗,一路行来,细数跋涉中的艰辛皱褶,芸芸众生的我们,会有不少不尽人意的片段,可以在斯通纳的人生图谱中找到类似的轨迹---或平缓舒展,或曲折徘徊,或陡峭突兀……诸如:学业,我们也曾经孜孜以求、勤奋好学,像斯通纳一样,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期待、缥缈的憧憬。岁月流转,现实坚硬,年少轻狂时的梦想逐渐化作遥远夏夜的流萤。爱情,总是来势汹汹,去时悄然,并且似乎往往更适合滋长于婚姻的高墙之外,最终逃不过奄奄一息于婚姻的宿命。一如斯通纳和伊迪丝。婚姻,很诡谲,很歇斯底里的东西,总是摇摇欲坠,疲于维持。伊迪丝在婚后判若两人的行径,简直不可理喻。和不少丈夫一样,斯通纳在婚姻上始终处于或甘愿处于一种被动附和的姿态,是逆来顺受的窝囊,还是出于息事宁人的宽容,不管哪一种,恐怕都是缘于激情的殆尽。最后,值得安慰的是,于斯通纳弥留之际,才再现了顿悟般的温情回归。家庭:对家庭责任的承担,全力以赴之后,总会遭遇各种意想不到的掣肘,大多数时候力不从心。对于父辈的亲情守候,鞭长莫及,挥之不去的负疚感每每于思念的时刻啃噬斯通纳的内心。对于子女的教育,作为母亲的伊迪丝固执己见的偏执和作为父亲的斯通纳在女儿教育上的严重缺席,最后导致事与愿违,被母亲禁锢的女儿格蕾丝,在孤独中扭曲了心灵,疏离了亲情,一家三口形同陌路。职场:谋生是每一个正常的成年人不容回避的。显然,几乎人人对于自己的职业都或多或少地怀有一些美好的期待或想象。然而,现实往往和想象有出入, 职业也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也是获取尊严或矫饰虚荣的道具。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职场上会遇见彼此认可的同行者,也会遭遇冷漠、嘲讽、倾轧、猜忌、诬陷、中伤、要挟、挑衅、算计、报复等各种幽暗的人性。有多少时候可以从容应对,游刃有余?又有多少时候疲于周旋,一如拙朴木讷的斯通纳?友情:古典意义上的君子之交,犹如拂晓后夜空中的星辰,寥落难觅,隐匿于时间线久远的彼端。大多数人也和斯通纳相差无几,可以推心置腹的故交知己屈指可数。凡此种种,构成了一个人在其生命周期中的主要谱系。我们不是斯通纳,然而,我们可以在斯通纳身上发现我们自身在某些瞬间的剪影---或困顿无奈,或沉郁粘稠,这些都是生活最原本真切的样貌。“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既然如此,那么,只要努力绽放此生完好的生命周期就是了。即使不能拥有完美的生活,所幸追求过完整的自我---斯通纳Cest la vie .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