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书笔记> 正文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笔记赏析

2019-08-05 00:53:23 读书笔记

知行合一王阳明

作者:度阴山

在蛮荒的龙场,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而在血腥的沙场和险恶的朝堂,让龙场悟道实际发挥作用的,是“知行合一”,即遵循内心的良知,便能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境界。如果心学是圣贤功夫,那么知行合一则是俗世智慧。知行合一并非得自顿悟,而是在磨难中不断反思、修练,最终砥砺出的生命境界。在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的狂喜、得道的平静后,王阳明不但求得了内心的安宁,而且逐渐通过“知行合一”拥有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笔记赏析

很好的一本书,作为让我认识王阳明心学的入门读物,它使我对王阳明的格物致知、事上练、心即理、知行合一、存天理去人欲、致良知等核心概念有了直观而深刻的了解。

随着人类一步步地远离自然,人们似乎也越来越偏离甚至遗忘了本心。而王阳明的心学则是一门让人回归并审视本心(良知),从而获得幸福快乐(成为圣人)的学问。

然而,读完这本书后,以我目前的浅薄认知,对王阳明心学有如下疑问,望有先达者不吝赐教。

一、王阳明教导我们不能以恶意揣测他人,而要以善意揣测他人,否则就是自己心中有恶。而他本人用兵善于诈,那么,若敌方将领按照王阳明所说用善意来揣测王阳明,相信王阳明无诈,岂非要被诈的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二、若王阳明真的始终抱着善意去揣测对方,相信对方是有良知的,那么,在剿匪或平反时,当他使出招安招降的心理战术时,他就应该认为对方会在良知的督促下纷纷投降,而不会存在良知被蒙蔽从而做出“恶”的选择,即不投降。那么,正义之师岂非只要使出这招就能所向无敌?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而且,如何判定正义与否?宁王叛乱时王阳明算是正义之师,但宁王若最终能够成功,则会像历届改朝换代一般,宁王的叛乱军则成为了正义之师。

三、王阳明为何不愿多谈自己的用兵之道?是有私心而存私不授?还是说认为这不是一件好事从而不愿深谈?无论什么原因,既然他已经做了,又对此讳莫如深,岂非就是知行不合一?

四、王阳明说人是靠自己的良知来感受天高地厚的,这似乎是把良知的界限无限延伸扩大了,把人的一切感官都包括在了良知的概念里,有良知的人是活人,人没了良知就成死人了。这样的逻辑就好比说吃米饭能让人饱,吃面条也能让人饱,我信奉的是面条,于是就说因为你饱了,所以你吃的是面条。这里的良知,或许用灵魂或是心灵来代替更合适?又或者说,王阳明所说的良知,本身就是其“心学”中的“心”之所指?

五、王阳明认为孝敬父母是出于本心,也同意孝敬父母要使其感到快乐。那么,如果我的本心是希望父母健康快乐,便劝父母戒烟,但父母却以吸烟为乐。吸烟就会不健康,强制其戒烟则会使其不快乐,我希望父母健康快乐的本心总有一方面达不到。对此,可如何解决及做如何解释?

我总感觉,虽然我们可以从王阳明心学的学习实践中得到幸福快乐,解决很多问题,但这门学问终究只能算是处世之术。其认为心外无物,便未能对人心以外的客观事物进行解释,从而未能上升为“道”的层次。

不过正如书中所言,王阳明心学是一门轻快简明的哲学。若我们能够学习并践行这门学问,事事从心、从良知出发,确实会使这个世界美好不少,以至“人人成圣”。从这个角度出发,多一些人了解这门学问,世上便多一份幸福快乐的可能,还是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了解并践行这条心学之路。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