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爆点读书笔记 读后感(3)篇

开始以为这是一本以营销为框架的书籍,看了以后觉得并不尽然,它更适用于营销分析,但是对于生活的其他方面也有启示作用。
书中主要讲了引起流行事件的三个因素:一是个别人物法则,二是附着力法则,三是环境法则,我认为这三个法则可以独立发挥作用,也可以混合发生作用,并且混合在一起的作用效力最大。个别人物法是铺垫,附着力法是关键,而环境法起到催化剂或者渲染作用,因此最重要的还是附着力的分析和应用,附着力的表现形式可以很多,比如,细节,因果关系,效益等。
但是环境法则的部分是让我印象比较深刻,我们常认为人的性格是比较固定的,不太容易变来变去,但是书里的实验向我们展示周围我们忽视的环境对决策和行为的影响。还有我们看到的未必就是真实的。你会说,这个还用书里说么,我本来就知道啊,没错,这些我也知道,但那些只是你的感觉,而没有实验数据,这就是东西方的差别,东方人谈系统,谈人文,偏归纳推理,偏向形而上,而西方人重数据,重科学,偏演绎推理,每一个理论都是有扎实依据的,所以,这个东西更让人信服。就像中医,为什么无法像西医那么强大,因为你无法用科学的办法证明你的阴阳,穴位到底是什么。
总体来说,还是挺喜欢这本书,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虽然一些例子的逻辑关系还没理解。
引爆点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2)篇
20171112读书打卡-完结《引爆点》
马尔科姆《引爆点》,已读完。微信读书,1week。
书摘关键词:
个别人物,联络员、内行和推销员。附着力,信息包装方法。环境威力,难以忘怀的传播信息内容,150这个神奇的数字。
心得读后感:
1,《引爆点》一书总结的第一条经验。要想发起流行潮,就必须做到把有限的资源集中用到关键方面。个别人物法则认为,联系员、内行和推销员应该充当口头信息传播潮的发起者,也就是说,如果你对发起口头信息传播潮感兴趣的话,你的有限资源应当集中用于这三类人身上,其他人都无关紧要。
2,世界并非是我们一相情愿的直觉中的世界,这是《引爆点》一书得出的第二条经验。那些成功地发起社会流行潮的人们,并非只做一些自认为是正确的事情,他们会有意检验自己的直觉。
3,病毒、犯罪、流行,这三个看似不相干的词语有着惊人相似的本质。那么,作为一名渐行渐远的营销人,我是不是应该去攻读一个生物学的博士学位、或者是公安司法系统的公务员呢?
哈哈,知识跨界生长,猛回头即是降维打击!
——策划狮|卿孟之,20171112晚,于深圳南山
引爆点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3)篇「引爆点」笔记n1. 流行潮并非缓慢增长,而是在达到某一指数后爆发性增长。2. 引爆点的核心在于三个法则:个别人物法则(Law of the Few)、附着力因素法则(Stickiness Factor)和环境威力法则(Power of Context)。3. 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六步分离法则并不是说每一个人与其他人之间仅仅只有几步之隔。它的实际意义是,某些个别人物与其他所有的人相隔仅几步之遥,我们就是通过那几个个别人物与外部世界联系起来的。4. KOL影响力=认识人数×个人权威性×说服力(说服意愿)n5. Stickiness Factor附着力法则:信息混杂过量导致难以留下深刻印象,而能够留下深刻印象的广告/信息则能起到推广的效果。6. Broken Windows Theory破窗理论:如果一个窗户被打破了,过了很久也没有人来把它修好,行人就会以此推断,这是个没人关心,没人管理的地方。很快,就会有更多的窗户被打破,然后无政府主义就开始从这幢楼向相邻的街道蔓延。7. 智力容量为7,情感容量为12,社交通道容量为150。8. 传染性(获取用户)在很大程度上是信息传播者的作用之一,而附着力(用户留存)从根本上说是信息本身所拥有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