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大全 > 读书笔记> 正文

思辨的禅趣:《坛经》视野下的世界秩序读书笔记1000字(3)篇

2019-05-24 06:52:00 读书笔记
思辨的禅趣:《坛经》视野下的世界秩序
作者:熊逸
关于禅趣,很多人都会想到林林总总的机锋公案,然而那些讲解机锋公案的读物往往言人人殊,莫衷一是。本书则着力于贯通禅宗的核心义理,高屋建瓴地使所有机锋公案都可以迎刃而解。
思辨的禅趣:《坛经》视野下的世界秩序读书笔记1000字 第(1)篇

在简书看到一篇文章的标题大概是:你都没有有钱过,谈什么淡泊名利。惭愧得很,我这个标题党并没有详细去看作者的论据,但对这个观点很感兴趣。我们这样的凡夫俗子,是不是解决眼前吃喝住行方为“务本”,超凡脱俗的“放下”、“看破”都是虚妄?

最近在读大熊的《思辩的禅趣》,辩证而通俗的解读了禅宗祖师爷慧能的《坛经》,正好可以给务本和务虚提供参考。淡泊名利不是不需要名利,不用挣钱了,这里面的大智慧,反而可以不求而得,不争而获。

1.

缘起性空

所谓缘起性空,大略是说万事万物都是因缘聚散,本身没有自性。这个结合物理和生物学解释就是万事万物不过都是原子或细胞组成,这些最小单元增增减减,随时都在变。今年的你和去年的你看似同一个人,但内部细胞早已更替。“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过去的你和现在的你并不是同一个人。也就是说,并没有一个具有延续状态的你从昨天延续到了今天,每时每刻都是不同的你。一切都是因缘合和,万事万物都由因缘生灭。这个“空”,只是说事物没有自性,而不是说事物并不存在。一个重要的理论“中道观”就是“不着相,不着空”。

如此,所有的成功学是不存在的了,昨天的成功怎么能确保今天的成功;所谓的商业模式和套路也不是准确无误的,环境一直在变模式怎么能不变;不忘初心真正是一个美丽的愿望,我们每天都会升起不同的观念,如果说不变,只不过每天我们都一如继往的恋着今天更新以后的人、事、物。忽然理解了人性的“善变”、商业的“风险”、生命的“无常”,原来外界全都瞬息万变,只是我们以为不变,以为事物如我们看见般是静止的,我们一厢情愿的相信永恒,难怪所有的祝福都会加上“永远”二字。

2.

非法非非法

《金刚经》里,须菩提说佛陀讲的佛法是“非法非非法”好比我们说生就是死,死就是生。这不是说一个人既是活人也是死人,而是说我们当站在一个“超越”的角度,比如以宇宙的寿命为参照系,那么一个人的生和死之间的差异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同理“菩提即烦恼,烦恼即菩提”。菩提就是道,就是涅槃,就是觉悟,烦恼怎么可能就是觉悟呢?竺道生的话:“药用得不是地方,就会变成毒药;砒霜用对了地方,毒药也变成良药了。佛是心病的良医,随手一抓就是良药。”如果你已经体悟到自心的佛性,随便什么都是良药,烦恼也会是良药;如果你体悟不到自心的佛性,什么东西到都会成为烦恼,菩提也是。

一切都有相对性,困难也是成功的助力,不幸也是通往幸福的道路。这样说粗浅的看以为是心灵鸡汤,实则是一种人生态度和智慧。刚毕业一无所长生活窘迫时,会为生计不得不尽快找一份适合的工作,而不是完美的工作,为挣钱不为兴趣。虽然每一个在这个阶段的人都感觉辛酸,但多年以后你会感谢这段拼搏的时光,正因为生计的焦虑让你专注手上的事,没有停下来只想不做,没有一直徘徊不定,正因为这个专注可能反而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3.

须弥纳于芥子

《大乘止观法门》借一个沙门和一个外人的对话来阐释这个道理。沙门打了个比方,闭上眼睛,认真去想身上的一个毛孔。再在心里想一座方圆数十里的大城。最后的结论是既然那个毛孔是由全部心思想象出来的,那座大城也是由全部心思想象出来的,心是没有大小之别的,所以毛孔和大城当然也没有大小之别。

天台宗由此而要论证的是:所谓客观世界都是虚幻的,只是人心的产物。《三国演义》的开场词说“是非成败转头空”,说“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拿青山和夕阳作参照系,豪杰们的是非成败全是转头空,可要拿银河系和河外星系作参照系,青山和夕阳也得转头空了。这样的道理给我们这些小人物以莫大的安慰,但转念一想:难道因为转头空我们就该放弃努力么?

既不执著于客观世界之有,也不执著于自性之空——如果执著于自性之空,只会增长无明烦恼;如果执著于客观世界之有,就会堕入错误认识。开头提到的“你都没有有钱过,谈什么淡泊名利”真的是这样吗?从空性上说今天有钱不等于明天有钱,有钱有有钱的烦恼,没钱有没钱的烦恼,不是有钱就可以真的不需要钱了;从非法非非法上讲,淡泊如果是一种心境,体悟到这个心境有钱没钱都淡泊,体悟不到有钱没钱都不淡泊;最后从须弥纳于芥子看,有钱没钱的差别也许只存于世道人心。此法可延伸到其他任何领域。

思辨的禅趣:《坛经》视野下的世界秩序读书笔记1000字 第(2)篇

刷刷刷的看下来,最后又跑回去将后面看的没兴趣的部分又读了读。

呃,本人比较笨,故事看完了,却什么印象也没留下[害羞]

了解了佛教的发展,每个教宗门派能发扬光大总是有其适合的社会政治背景,从朝代兴衰的变迁中,从而引起的佛经的阐释更迭和兴起门派释义矛盾,无论是渐悟还是顿悟,是禅定还是念经,是求福田供佛像拜菩萨的依他信仰还是自心清明修品质慈悲喜舍的自身强力信仰,最终,不都是离苦得乐嘛。无论怎样,还是喜欢像摩维诘一样,该吃吃,该喝喝,该玩玩,在人世间就做人样嘛,自心如明镜观照世事,便足够了啊。对那些每天念经打坐定期放生时常供佛修庙的人,也不要认为他们是愚昧,他们自有他们心中的信仰,能让心通达极乐便是正道。无不可无不可为。

到是欣赏慧能这位大师,敢于颠覆和开创。虽然我也没太明白说了啥,就只记住了佛向自心求,做减法以求清净心。核心观念是无相无念无住,不执着于客观世界,不执着于主观意识,让心念自然流转生生不息。其他的说的不是和心经一样吗?[捂脸]悟空悟空,悟缘起性空

思辨的禅趣:《坛经》视野下的世界秩序读书笔记1000字 第(3)篇

我们的心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应该像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水,既不为岸边最美丽的风景停留,也不为河底最难缠的水草驻足,永远是自然而然,奔流而去,纵然被石头击起水花,这水花也只是应境而起、过境而灭。如果你的心念也能像这样的一条河水一样,你就可以摆脱生死轮回,彻底从苦难的人世间解脱出去。这样很难吗?按慧能大师的说法是一点都不难的,因为我们的心本来就是河流,只不过我们整日整夜地忙于树堤立坝,忙于拦河蓄水,忙于围河造田,于是我们离世间越近,离佛越远,于是我们离苦难越近,离解脱越远。——佛陀的精神从印度次大陆一路向东辗转,翻越雪山和沙漠,一度滋润了众生也经历了千年的流变,而宗派和衣钵,就是河岸两旁被不断高筑的堤坝。熊逸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用很有趣的视角一窥禅宗的内心世界,然后欢快地跑开了,空留下一地飘零的花瓣。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