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自传(典藏本)读书笔记1000字(3)篇

嬉笑怒骂,甚至是顽劣自大,少年受不了比自己更甚的年少轻狂,坦率地承认,自己本不是读书郎。
挣钱,镀金,摆在面前的难题。出国留学,哪里是为国,只是为己为家罢了。
本就不信宗教,不信佛,不信耶稣。古往今来的才子,哪一个没有想过“红袖添香夜读书”。十一年年回国之后,有妻有子,但还是会想起,在德国,夜里那位帮他打字的少女。
二战的见证,没有课本的风雨摧满楼。德国人们的秩序、淡然、乐观、友善,让二战的见证者唏嘘,“噢!原来这就是最大的战争啊!平平凡凡地来,平平凡凡地走!”
戏说文革,何尝不是达观呢?九十岁的老人,不是说,任何人我都能原谅。不,还是那个少年,我就要指出文革中谁对我拳脚相加,谁对我口诛笔伐,谁对我反戈一击。人们常说,活到最后,看穿了,看破了,想开了。我反而觉得,活到最后,还一如顽童,直接指出“我就是看不惯你”,反而更让我欣赏。
《陆犯焉识》是严歌苓根据祖父的回忆写成的小说,里面的种种,已经够让人觉得是地狱了。这本自传,记住,是自传,不是小说。种种折磨人的方式,借用原文,“叹服人类无穷的创造力”。晚训,劳改,外调,哪一种不将曾经的少年折磨成“非人非鬼,亦人亦鬼”。
晚年,他躺在病床上,说,口里的俩个气泡让他觉得死亡在迫近。这个一个来自在德国经历过二战,在北大牛棚经历过文革的老人在害怕“死”。总是有书,有人在告诉我们,经历了一些的人,不会害怕“死”。季羡林研究了一辈子佛教,比较过基督教和佛教,探索过寓言和童话,没有信仰,“子不语怪力乱神”,哪有说,不会怕呢?
这本自传,最大的感受:真实。那些是你的贡献,揽,何必推辞。那些别人面前的不齿,承认,做过。夫子自道,也是顽童的语调!
季羡林自传(典藏本)读书笔记1000字 第(2)篇98年的人生,跌宕起伏,从山东临清到山东济南,从山东济南到北京清华,从北京清华到山东济南高中,从山东济南高中在通过考取中德交换留学生,在德国师从哥廷根大学梵文教师瓦尔德施米特和西克,精通掌握梵文、吐火罗问、巴利文,完成震惊世界梵文研究界的博士论文,各门功课优秀,并且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滞留德国,见证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震古烁今的灾难,汉诺威,柏林,在哥廷根大学任汉学讲师,十年结束途径瑞典,法国,红海,印度洋,西贡,香港,上海,最终到北京大学任教;自幼经历生离死别寄人篱下的痛苦,考取交换留学生又要面对骨肉妻儿的分离,留学途中经历伪满洲国的阴森可怖,经历世纪大战的残酷和巨大的饥饿,经历宣布无国际的冒险,经历十年浩劫的血泪,经历拨乱反正后的改革开放;季羡林将自己的梦,祖国的梦,人类的梦揉进自己的血肉灵魂里,经历重重磨难,学贯中西,足踩亚非欧各州,奔走呼号,潜心学问,心怀慈悲,如一条大江大河,滚滚奔流,事儿掀起万丈巨涛,时而低沉徘徊,直到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忧。他的一生是虔诚的一生,是勤奋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是喜剧的一生;他见证了人性最美的幸福,与那些世界顶端级的人物相濡以沫如同骨肉,师生情谊之深笃可鉴天地日月,与那些心地善良的普通人骨肉相亲不忍离别;他也见证了人性最残酷的一面,十年浩劫,骨肉反目,师生反目,使他深信人性本恶,善者伪也。98年的人生路,有过风刀霜剑的无情无情与残暴,也有温暖和煦的充满鲜花与玫瑰脚踏红地毯的风风光光。人生或许如此,大幸也与?大不幸也与?只见深邃的宇宙中北斗永远闪耀明亮,满天星辰璀璨,昭示人类不要迷失了方向……
季羡林自传(典藏本)读书笔记1000字 第(3)篇二十出头时有段时间我非常迷茫,脑袋里一天到晚打转的都是我是谁、我要往哪里去的念头。有个老师点破我,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你崇拜的人是谁?我仔细想想,自己还真从未给自己树过偶像的丰碑。于是这个问题无解。
如今工作数年,工作倒是能振奋精神,但生活中的琐屑龃龉颇让人觉得不快和压抑。向书中寻求答案,看过胡适,了无痕;看褚时健,佩服他走过人生高峰低谷后75岁再发轫;如今再看季老自传,两位老人的坎坷阅历给我几点启发:
一是要活的够久,活的长一点,就改写历史了。试想如褚老逝于75岁前,那后人评述眼光始终落在红塔山坐过牢的经济犯上,如何有褚橙的风光?如季老未熬过十年文革,那后人不过是惋惜其英年早逝而已,哪能看到后来种种学问的播撒?
二是要胸怀宽大,善在苦中作乐。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若事事计较,要把自个噎死?如季老,在苦厄中仍能感自然及人性的微光,借以慰怀。
三是始终坚持奋斗。人有下坡路很容易,对自己一放松,顺着坡骨碌碌就滚下来了。难是难在往下走时,还有向上的信念和斗志,并付诸努力。如此,方有褚橙的传奇和季老百万译著诞生。
是以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