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基辛格唯一一部中国问题专著读书笔记 读后感(3)篇

基辛格是中美关系的破冰者之一,更是奠基人之一,这本《论中国》涵盖了从尼克松与毛泽东的破冰之举,到奥巴马与胡锦涛时代的务实合作,通过客观回顾这40年里的曲曲折折风风雨雨,尤其是中美建交谈判的详实史料,让每个读者对复杂的中美关系都有更真实更立体的一点理解。国家主义者兼实用主义者尼克松,基于世界格局再平衡的考量,力排众议,大胆地拉拢中国,分化本就处于兵戎相见的中苏关系,从而压制了扩张中的苏联,这着战略胜负手奠定了冷战的结局。客观的说,中美关系始于国家利益的相互需要,而不是长远的战略互信,更不是价值观的相互认同。可是在40多年前,短期利益的急需掩盖了双方战略互信的缺失和价值观的鸿沟,至于中美关系最关键最敏感的台湾问题也采取了模糊策略。毛泽东说:“世界上的事情不要看得那么死,那么着急干什么呢?台湾就是那么一个岛,一千几百万人,暂时没有台湾也可以。” “我们可以暂时不要他们,过一百年再说吧。”“为什么要这样匆匆忙忙呢?”“这个(台湾)问题不是大问题。国际形势才是大问题。”“台湾事小,世界事大”。这种模糊战略符合双方当时的需要,并体现在1972年发表的《上海公报》精神里,里面对台湾问题的精准而精明的阐述为:“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重申它对由中国人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关心。考虑到这一前景,它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在此期间,它将随着这个地区紧张局势的缓和逐步减少其在台湾的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可见,双方都搁置了真正的分歧:中方承诺不放弃武力;而美方坚持统一之路必须是和平的,否则美国有协防台湾的义务。40多年前掩盖的鸿沟,今天不得不正视,因为国际格局、双方力量都发生了巨变。对比40多年前,双方的战略互信在降低,双方的利益契合点在减少,双方的矛盾点在激化,双方价值观的鸿沟更加难以逾越。即使基辛格本人也不得不在2018年感概“美中关系再也回不到从前”。2019.1.3发表的新版《告台湾同胞书》打破了中美双方40多年的模糊战略,也打破了海峡两岸的薄弱的“九二共识”,更打破了胡锦涛倡导的和平统一三部曲。忽然间,台湾问题进入了to-do list,武力选项变成了唯一的考量,估计毛泽东也纳闷:“为什么要这样急急忙忙呢?”n
论中国:基辛格唯一一部中国问题专著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2)篇终于,把这本书看完了。我一般喜欢急急地把整本书看完,然后从看看能不能从一个总体的框架前后贯通的理解它。
这本书我盯了很久了,但是看着本书的时候我其实一直很小心翼翼,因为以前看到过讲《三国志》的时候,说到这种史书再没有政治立场也不能避免政治立场。同理,这种类型的书再客观也是有限度的,再不主观同样也是有限度的。
为什么一定要把这一点说出来呢?因为这里面有些陈述美国观点立场时说的话,有时会气得我笑出来。但是不能置评。因为突然想到在苏格拉底时代之前或同时代有一群哲学流派,他们认为世界的原则就是没有原则(大概应该是这个意思)。因为那群哲学家走过了太多地方,见识了很多彼此不同文化,所以他们意识这可能就是世界的本质,必须保留,必须尊重。(比如作者阐述(注意是以阐述这样理所当然的方式)美国人民的理想价值观是向世界普及民主,并且可以通过更迭政权的方式来解放其他人民(同时理所当然的是中国是“非民主”国家))。但是我从来没忘以前老师常说美国是太平洋的警察,管得宽。讲真,美国把干涉他国内政讲得太堂而皇之了。但是如果这一但变成不同的民族精神,就没有批评或者贬斥的理由了。
再来看除掉意识形态部分的对共同利益的追求。和平崛起到底可不可能?我觉得如果是以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的话,我觉得是可以的。毕竟格局不一样。而且我觉得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可以同时存在,但是最终都会走向共产主义。依据太复杂了不想写。
感觉话还没说完,但是思维突然短路了,这个书评写了一个小时。暂时先这样吧。
下一本可能是第n+1次翻开的《孙子兵法》,要是再看不下去就算了,可能还不到时候。
论中国:基辛格唯一一部中国问题专著读书笔记 读后感 第(3)篇接着上一次的说(虽然不知道为什么总是显示未读完,那就把上次没说完的说了)
这本书看完之后,得到的收获:
填充了从建国到2011的认知的空白。这一点很显然,我觉得从非中国作家的笔下旁观这一段历史应该会客观一点。
第二,它站在了较高的角度发表对问题的看法。简单来说就是拓宽了视野,提供了应该是详实的史料。对于没有到达这样高度的读者(比如说我,提供了现在这样高度看问题的机会。)
第三,提供了另一个角度。说实话,对于我个人来讲,这本书我其实都不敢抱着酣畅淋漓的态度去看,因为很危险。所以我个人只是看一下基辛格博士推导结论的过程,而基本不敢相信得出的结论。因为我害怕被潜移默化的强加价值观而不自知。同时对于中国对外的国际关系,是敌是友我其实也是不敢相信的,因为我没有能力判断他的判断是不是真的。最关键的是,我连判断我是不是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都不知道。
所以对于作者的观点,我是不敢全盘接受,反正最终判断还是要自己做,这本书应该是提供了之后帮助我们做出判断的一部分依据。(这次应该显示的是已读完了吧,强迫症简直不能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