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会发胖 读书笔记(3)篇

整本书阐述的就是饮食结构、血糖与血脂三大家族之间的爱恨情仇,分为两季播放。
第一季,伪主角(少吃多动),伪配角(多糖低脂)热烈登场,然后没潇洒两集,就被打入冷宫,Emmm,准确点说更凄惨,是被游行示众了~而且被示众了整整接近十集(吐槽一下作者,这本书本来就没几章,居然用这么多篇幅来冷嘲热讽,这是多大怨多大恨啊)。
第二季,真正的主角粉墨登场。糖类、碳水化合物、脂肪、胰岛素、LPL、HSL、皮质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在其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而胰岛素则是关键的男主角,低GI类食物则是饮食结构家族的私生女,一直不被看好,实则很耐看的女主角。
经过跌宕起伏的剧情之后,男主与女主终于破除艰难险阻,牵手成功。自此,三大家族终于达成共识,和谐共赢。
书如其名,看完整书后,能比较清晰的了解到发胖的原因。我们也知道:不是少吃多动导致了肥胖,恰是肥胖让人少吃多动;胰岛素等激素紊乱是肥胖的罪魁祸首(胰岛素本身对于人类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不是吃啥就长啥(我指的是脂肪);对于糖、精类物品(砂糖、果糖、乳糖等单元、多元糖类,精致大米、面食等碳水化合物)则是少吃为妙……;当然,本书只给出了发胖的原因,并没有给出体系的减肥方法,只有部分建议可供参考,对于肥胖者仍有意义重大的指导价值。
但坦白的讲,作者是真的啰嗦,翻来覆去的吐槽足以让我昏昏欲睡,差点就弃书而去;而且或许是译者的文笔问题,看有些章节有点费力,需要来回通读才能勉强catch到作者的点。
不管如何,仍然是感谢作者和译者,让我能够从理论上內视人体循环。建议其他读者结合《肠子的小秘密》一起阅读,能够对我们的饮食循环有更深刻的理解。
而想要直接看重点的读者,可以考虑跳至从第11章开始阅读~
我们为什么会发胖 读书笔记 第(2)篇当我们还为没有早起去运动,而懊恼的时候,其实我们已进入了一个误区。
传统的观念是少吃多运动,才能保持身材,这本书用大量的篇幅驳斥了这个观点,对于急着看如何才能减肥的读者,会被作者幽默风趣,不疾不徐的叙事风格逼疯的。因为这本书差不多有10章的内容,在质疑传统的认知,尽管书中举了大量的事例,还有对白鼠的实验,某些书中的观点,但不能打消我的认知,可见传统思想对我束缚至深。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多运动少吃不是减肥的唯一途径,也不一定是最佳途径,它考验的是毅力,不能坚持的很可能会前功尽弃,半途而废。
记得看过某个减肥电视节目,大多数通过种种磨练,减肥成功,可听说不少人都又反弹了。所以说,算不上行之有效的方法。
人之所以肥胖是因为脂肪的堆积,可以说脂肪是元凶。控制脂肪的是脂肪组织的激素,作者深入研究是摄入体内的糖分,影响了脂肪组织,改变了我们的体重。所以我们之前认为的不能吃肉,是错误的,因为肉食的糖分不算高。而应该注意的是一些淀粉含量高的事物,比如面包、面条、大米小米等,也就是含糖高的食物,还是少吃。废话不说,上一些常见食物的含糖量吧!
肉类和乳制品的糖类(食品标签上通常标为碳水化合物)含量应在1到2克之间,蔬菜应小于5克。
减肥食谱基础 每天必需的食物。 沙拉用生食蔬菜: 一天200克。包括芝麻菜、白菜、卷心菜(所有种类)、甜菜、青葱、莴苣、甜菜叶、芥菜、萝卜、生菜(所有种类)、西芹、菠菜、菊苣、胡萝卜、大葱和西洋菜等。
熟食蔬菜: 一天100克。包括洋蓟、芦笋、西兰花、卷心菜、花菜、芹菜、黄瓜、茄子、青豆、豇豆、韭菜、蘑菇、秋葵、洋葱、甜椒、南瓜、青葱、荷兰豆、苜蓿、西葫芦、西红柿、大黄、扁豆、莴苣等。我们为什么会发胖 读书笔记 第(3)篇
发胖是基因、激素、酶共同作用的结果。因为与传统的“能量摄入-消耗失调导致肥胖”观点不同,所以用了大量篇章例举文献、研究、数据、调研来论证自己观点的可靠性,车轱辘话来回说,但是观点本身是有价值的:发胖是“激素失调”,胰岛素水平是最容易通过饮食控制的。糖类导致胰岛素水平升高,胰岛素水平升高导致肥胖。严格控制糖类摄取,脂肪、蛋白质大胆吃,这样的食谱不会产生饥饿感,又能减重,更容易坚持。多吃少动不是变胖的原因,而是变胖的结果。节食难以真正减肥(因为一旦恢复饮食就会复胖,很少有人能一辈子忍受饥饿感),运动能塑形健身,但是不能减重。碳水化合物、水果(因为含果糖)、饮料(减肥大忌)、果葡糖浆、各种甜食都应该避免,具体食谱书的最后有提到。我认为要根据个人身体情况调整,但是限糖、控糖是减肥和健康的重中之重,这个观点我认可,也是耐心读完这一整本车轱辘话的收获。